掌上金普

孙同峰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匠精神奉献蓝色海港

2019-07-10 18:54

在新区企业中,有不少技术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钻研,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大连港散杂货公司创新工作室(矿石)主任、大连市劳动模范孙同峰,便是其中一员。他不但努力提升自己,还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了一批新生力量投入到技术创新工作中,其创新工作室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大连市“孙同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大连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严谨认真、耐心细致、踏实好学的大工匠精神也得以传承开来。

用智慧和热情攻克难题

“6号卸船机半自动运行轨迹由一个抓斗控制器进行控制,这个控制器内部程序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控制器相当于一个‘黑匣子’,却也是阻碍我们快速排除故障的一块绊脚石。”在大连港大窑湾港区矿石码头,孙同峰正在和年轻的技术人员分析解决设备故障的办法。今年50岁的孙同峰是公司上下公认的“技术大拿”,每次公司出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他总会及时出现,勘察设备状况、分析故障成因、形成解决方案,为生产“排忧解难”。在大连港矿石码头运营之初,曾购置了电气系统由德国ALSTOM公司设计制造、价值4000多万元的卸船机。这个先进设备的引入,在当时实属全国首次。看到这个新事物,孙同峰非但没有丝毫“怯场”,反而一头扎了进去,家也不回天天泡在专家身边学习研究,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便掌握了该卸船机电气系统的全部“经络”,使大连港卸船机项目的电气系统成为德国ALSTOM公司至今在全球惟一不需要提供售后服务的项目。

“或许对别人而言,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只是坚硬冰冷、没有思想的‘庞然大物’,但对我而言,他们却是构造精密、力量巨大的智慧巨人,是港口生产环节的核心,对我有着十足的吸引力。”孙同峰说,现在的时代正在快速向自动化迈进,唯有不断接纳学习新事物,勇于探索问题和处理问题,才能与行业发展比肩前行。

以爱好和学习改变生活

去年6月,公司生产设备系统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作业进度。通过联系设备供应商得知,国外工程师要是到达现场,大约需要10天,且技术服务费达15万元。面对这一难题,孙同峰主动联系国外工程师,通过反复测试研究,最终根治了故障。而从设备故障发生到修复运行,孙同峰仅用了23小时。短时间内将问题解决,除了需要过硬的技术功底、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更离不开语言,尤其是某个行业内领域的语言沟通。仅初中毕业的孙同峰,是如何做到掌握这些“关键要素”的呢?

“现在我总劝年轻人,知识学多了没坏处。”孙同峰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大连港技校学习,之后在老港区开吊车。但是从小喜欢电气的他并不甘于如此,而是一边在工作中主动研究和学习解决各类技术问题,一边自学英文,想要通过学习进入外轮工作。后来,虽然没能如愿“登船”,但孙同峰却在大窑湾矿石码头正式开港后,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技能,被指派到全新的技术管理岗位。

现如今,孙同峰的手机和电脑桌面都被其设置成英文模式,这是他为自己创造的语言环境,是他坚持学习的一个缩影。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是他与外国专家无障碍交流的重要原因。

借信念与传承贡献力量

“现场环境确实比较艰苦,但和坐办公室相比,我更享受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2008年大学毕业后,乔宏琦进入大连港集团工作,不多久他又被孙同峰“抓去干杂活”。与孙同峰刚见面,乔宏琦便被提问,“这是什么电机。”乔宏琦此时才发现,自己虽然认识这种电机,却完全不会使用,大学学到的知识,似乎完全跟现实脱节了,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乔宏琦留下来的决心。

“我是一名港口技术工人,确保生产设施设备高效运行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不能让外国专家垄断港口机械设备技术,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专家队伍,决不能受制于人。年轻人有活力有能力有冲劲,应该吸收进来。”孙同峰介绍说,“孙同峰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在公司的支持下,于2012年在矿石码头成立,成为大连港首个技术创新工作室。孙同峰带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推广。如某进口设备中有6根橡胶弹簧,每两年就要花费36万元更换一次,孙同峰带领技术人员研究了大半年,终于做出全新可替代部件,大幅节约了维修成本。

截至目前,孙同峰带领工作室成员已实施创新项目66个,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1600万元,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港口技术人才。

(文/记者 王敏 通讯员 臧永亮 黄丽媛 图/摄影记者 李春一)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