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承包200亩海域 昔日打工妹变身水产加工厂老板

2019-11-12 18:25

时下正值扇贝收获的季节,金普新区的渔港渔村一派繁忙景象。除了来往船只打捞扇贝,岸边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一排排工人坐着加工扇贝丁的场景也颇为壮观。据悉,目前手工费较几年前已大幅上涨,尽管如此小时工也难招。包括位于小窑湾煤窑村的大连民爱水产加工厂在内的企业,纷纷给出了供吃供住、报销车费等福利待遇,以此来留住人。由于民爱水产加工厂的老板郭爱民曾是打工妹出身,更理解小时工的不易,多措并举,带领她们共同致富。

凌晨2点半开始加工 一干就十五六个小时

11月4日14时许,记者来到煤窑村,远远地就注意到海面上穿梭的船只以及吊绳运送扇贝;走近了,发现一些工人正弯着腰、低着头,手指快速动作,拿起扇贝不停地括。“大姐,几点来的?累不?”“凌晨两点半就来了,现在正忙,一般都干到晚上5点左右。干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累了”……说话间,大姐也并未放下手头的活儿,依旧加紧干着。

据悉,扇贝种类繁多,我国沿海分布的扇贝约有45种,其中,最常见的重要经济扇贝品种主要包括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在人工筏式养殖的条件下,通过在海区设置筏架,然后在筏架上吊挂养殖笼。每年4月买进种苗,装进笼子里,固定在养殖区,然后几乎每隔半个月就得再分一次苗,每次分苗都得用一两天时间。因为扇贝苗会越长越大,太密集了会影响生长。“小窑湾海域从2008年就没有筏式养殖,我这些扇贝都是从金石滩海域运过来的。”大连民爱水产加工厂老板郭爱民介绍说,每年9月末到11月中旬是扇贝的收获季。为了抢时间,需要大量的人进行加工,通常一干都是十五六个小时。“手被泡得泛白,有时候一揪,能把皮给揪下来。”一位小时工如是说。

扇贝季节性强难招人 手工费从每斤7角涨至4元

“现在括一斤扇贝多少钱?”“四元每斤,不分个头大小,效率高的人一天收入300余元”……来自黑龙江的王晓丽告诉记者,她今年49岁,干这个活六七年了,手工费从每斤7毛涨至4元。尽管如此,由于季节性强,加之脏等因素,一般没有年轻人干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确,郭爱民也坦言现在人难招,她干这个行业10多年了,深有感触。为了招来人、留住人,加工厂都给出了供吃供住、报销车费等福利待遇,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

“一个多月的时间,大约能赚7000余元,计划着留给孩子上学用。”今年41岁的崔连英老家在黑龙江,孩子正读高中,即将上大学。每括一个扇贝都把它换算成钱,这也是她干活的动力。“现在有五六十个工人,多的时候七八十人,一天大约能括15吨扇贝。”郭爱民除了给予同行的待遇,还打感情牌,时常与工人唠家常、添热水等,大家干活的积极性也更高。面对待遇的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做各种工,档期排得满满的,从正月十几撕海菜、割大板、加苗,再到括扇贝等,一年只休息3个月,完事直接揣着钱回老家。

增产10%亩产达5000斤 预计实现年收入200余万元

当天15时左右,又有一船四五吨的扇贝运抵上岸。工人们见“料”来了,纷纷放下手里待收尾的活,蜂拥而上,全然忘了十几个小时的疲劳。“我曾经也是个打工妹,特别能理解她们。”郭爱民介绍说,她是庄河人,1997年就来新区打工,一直干的就是海上的活。凭着一股韧劲,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们都干。几年下来,夫妻俩攒了些积蓄,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几万元,承包些筏子搞养殖。不料第一年遇到了养殖瓶颈,卖不上价钱;在总结经验、提高养殖技术的基础上,第二年情况向好;到了第三年则开始盈利……多年的养殖经验及带领工人干活,逐渐让郭爱民成了行家里手。2002年,郭爱民瞅准时机,成立了公司,又拿出全部积蓄承包了200亩海域,养殖扇贝、裙带菜、海菜等。其中,扇贝主要是以加工水丁为主,多年来已有稳定销售渠道。

“今年扇贝丰产,亩产达5000斤,比往年增产10%,预计收入200余万元。”郭爱民笑着说,除了供给客户外,今年零售的也不少。扇贝营养价值丰富,可以葱爆、蒜蓉、清蒸、做汤等,加之猪肉、鸡蛋价格的上涨,都成了抢手货。这茬活结束后,郭爱民也不能闲着,又要开始加苗,为明年做准备。

(文/记者 徐菁 图/摄影记者 刘兆龙 实习生 郭丰源)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