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带你了解大黑山发射台的故事②|在这里,有一份延续40年的“身份密码”

2024-06-26 10:20

“1983年,咱们的发射台在这里成立,当时有10个人组建起了第一支‘值机队伍’,他们也是第一批‘上山’的人。如果说起名字,后来人或许会记错,但说起编号,就绝不会错,他们的编号就是他们的名字。上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这里,成为了这里的第18名‘队员’。”

如今,在海拔663米的大黑山之巅,王敏战已经是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排名最靠前的值机人员了,也是其他队员的“大师傅”。等到我退休的时候,我在这山上就度过了整整40年。”55岁的王敏战笑着说。




40
一半人生路 一生工作情
“1983年,大黑山发射台成立之初,只有一个频道——10频道,也就是当时的‘辽宁台’。”笔者采访到编号01号的老队员王东风,他是第一个彻夜值守在大黑山顶的值机队员,如今的他已经66岁,但聊起这些,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仿佛又在他的眼前浮现。
“1990年,咱们增加了一个频道——31频道,也就是当时的‘中央7台’。”这一年,编号18号的王敏战“上山”了,那时他只有20岁,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将坚守一辈子的工作。
“值班表上有我们每个人的编号,这些值班表都会一直被保存下来,我们每一次交接班,都会查看上一个班次的值机人员编号和记录事项。从发射台建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记录了300多本。”编号37号的葛相海搬出了几箱子沉甸甸的笔记本,最初的几十本已经泛黄,近几年的也因为多次翻阅而边角卷翘。
“我们每个人的编号都是永远存在的,退休了或者调任了,编号也将会被保留,新来的值机人员将会有新的编号,接着往下排。目前,我们已经排到了42号。”王敏战说,这代表着迄今为止,在大黑山顶坚守过值机岗位的队员共有42名。
在值机工作台的玻璃下面,笔者发现了一份特殊的表格和一张久远的老照片。“这是4号、这是10号、这是14号、这是16号……”王敏战指着合影上的人介绍着。这每一张笑脸都带着光荣的使命感,而在这张表格里,编号、姓名、工作年限……仿佛是一张张特殊的身份证,也仿佛是一串串意义深远的“身份密码”。


40
身居大黑山 心装“100万”
这支值机队伍里有很多退伍老兵,还有更多与军人一般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广电人。他们的队伍更像一支保家卫国的军队,世世代代在这山顶守护金普人民的“传输之桥”。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有一个响彻山间的口号:身居大黑山,心装“100万”。
“当时我们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大概有100万人口,除了金州老城区以外,周边如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等接壤地都能收到我们的信号。”说到这里,王敏战的眼神里满是自豪,在那个通讯设备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可是保护这100万人精神食粮的“守护神”。
“当时这句口号的横幅就挂在大门上,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365天时刻记在心间,看到这个口号就斗志昂扬。”王敏战说,当时提出这个口号的老台长如今已80多岁了。
“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还有每年的‘两会’期间,每当到了重保期,我们日不能休、夜不能寐,就怕机器出现问题。”老队员葛相海回忆着,当时每一个值机人员要遵守的原则是“停播10秒,全省通报”。
“在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和当时的发射台刘台长在山上值班,我们俩这三天三夜虽是轮流值守,但谁也没有真的去休息。”王敏战告诉记者,为了保障信号不间断,两人互相鼓励着盯机器,中间好几次困得说着话就睡着了,直到脑袋“砸”在了面前的值机台上才又猛然醒来。
“2020年的大年初二,发射机突然出现故障,虽然有备用机,但这么多年我们的信念是确保万无一失,万一备用机再出现状况,就会导致停播。那时我们的信号已经能覆盖到155万人,如果信号发不出去,那155万人的‘精神食粮’就断了,而且正值过年,路上的很多车主都在听FM104.3和FM98.4,若停播5分钟,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肩负着这个责任,不容出错。”王敏战回忆。当时,正在家过年的、不当值的另外3个值机人员立即上山帮忙维修,一行人从凌晨4点钟一直忙到当天傍晚5点钟,终于,两台设备全部可以正常运转。


40
是幕后英雄 是时代先锋

从最初的模拟信号,到后来的数字化信号;从老式的电子管发射机到如今的固态发射机;从最初的1个电视频道,到如今4个电视频道、26套电视节目、12套数字广播、2套调频广播……在这里坚守的一批又一批值机队员,是幕后英雄,也是时代先锋。

“经过了几次大大小小的改造,现在山上的条件好起来了。在没有改造之前,我们就在旁边的这间水泥小房中值机,由于海拔高度和山间气候影响,这里常年潮湿,墙皮一层又一层地脱落,经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便会下小雨。”王敏战指着现已成为库房的那间小屋说道。

“我们不怕恶劣的环境,但机器受不了。”王敏战说,以前的老设备采用的是电子管和模拟发射机来产生模拟信号,电子管很容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过一段时间就得手动调试,而沿海地区空气中的盐分含量大,铁制品特别容易生锈,所以值机队员的心时刻“提在嗓子眼”,因而也磨练出了严谨、坚守的工作作风。

“我们最怕的有‘三大’,大雨、大雷和大风。而山上这种天气很常见,所以每天看天气预报成为了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件事。”王敏战说,这几十年来,工作便是生活,生活便是工作,很多因为工作而养成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

穿上防辐射服,葛相海带着笔者走进设备间。他说:“这里要始终保持恒温,不仅数十台机器24小时运转,还有4台空调时刻制冷,所以噪音格外大。这里能承受的最高温度是38℃左右,温度高了,机器便有烧毁的风险,而且都是精细化设备,不能开窗降温,如果空气中的灰尘进入机器,也将面临损坏的风险。”

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感受着设备间的温度,让人不由得感慨,这山上的日复一日竟是如此平凡、如此寂寞,这塔下的年复一年竟是如此艰辛、如此不易。

“以前,每次值班之前,我都先想好几个话题,但不敢一次聊太多,今天聊一个话题,明天聊一个话题,生怕把话题聊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就没有可聊的了。”葛相海的想法非常朴实,但也道出了值机工作的枯燥与寂寞。他说:“其他人还有些爱好,会焊接点东西、做点手工,我那时候就有一本书,翻来翻去都快翻烂了,看了无数遍。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读书角’,日子也不再那么难熬了。”

后记

冬日的大黑山顶白雪皑皑,北风呼啸,雪地里除了几双单调的鞋印,最多的便是小猫、小狗甚至喜鹊的脚印。原来,山里的小动物把这里当成了家,也只有它们日夜与值机队员为伴。

“你们为什么不调离这里?”笔者问到。“这也是我们回答过次数最多的问题,40年来,42个人,这里的值机人员大多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很少换人。正因为寂寞很可怕,所以我们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座山上,战胜恐惧,战胜寂寞,为家乡人民坚守,把山顶上的这份坚持传承下去。”王敏战的眼中无比坚定。

“报告!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大黑山发射台值机队伍现共有队员11人,时刻保卫传输信号不间断!”山巅之上,他们就像真正的士兵,勇毅前行!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