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预计村大樱桃产量达3600吨,总收入将突破1亿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万元——渔民转型变果农,小渔村走上致富路

2024-07-09 08:43

眼下,金普新区露地大樱桃上市已进入尾声。七顶山街道后海村的果农们也即将告别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近日,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茂松在盘点今年大樱桃收获时表示,预计全村大樱桃产量可达3600吨,总收入将突破1亿元,均比去年有所增长。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达到7万元。可在20多年前,后海村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渔村,如今靠种植大樱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离船转产闯新路

渔村变成樱桃村

后海村位于金普新区西北部,濒临渤海金州湾,全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亩,共有430户,常住人口1280人。虽然这里依山傍海、位置优越,可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干旱缺水。过去村民长期靠海上捕捞和地里种植玉米、地瓜等粮食作物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巴。

据徐茂松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看到别的村靠种植大樱桃富起来了,村民心里都很着急,可村子靠海边、土层薄、海风大,想种大樱桃又谈何容易,再说又不懂技术,大樱桃种下后还得五六年才能结果,很多村民认为还是种庄稼心里踏实。但李振周、李明东等一批老渔民却敢闯敢试,在海边搭起防风障,在自家承包地栽下了后海村历史上首批300多亩大樱桃。

“为了让这些最早栽下的大樱桃顺利成活、开花、结果,这些老渔民可没少下功夫。整天待在地里观察研究,终于探索出沿海栽植大樱桃的成功经验。”徐茂松说。更让村民没想到的是,后海村的土地条件种庄稼不行,却非常适合大樱桃根系浅、喜欢砂石性、页岩性土壤的特性。又因沿海温差大、气候湿润,结出的大樱桃个大、肉肥、色艳、口感好、耐储运,具有鲜明的产地特征,更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很多渔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纷纷收起渔网,离船转产种起大樱桃。后海村也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樱桃村。

科学种植提品质

畅通渠道抢市场

 “大樱桃是比较‘娇贵’的水果,怕热怕冷怕雨淋怕鸟啄,温度太高不爱坐果,低于零下20℃果树又易被冻死,水浇多浇少都不行。这些规律都是果农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并采取相应措施成功应对。”徐茂松介绍道。

据悉,为给村民发展大樱桃生产和提高果品质量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后海村多方筹资,持续推进以水、电、路、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置建设,实现田间作业路网、灌溉管网、防雨棚全覆盖。村里邀请专家根据农时为果农授课和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员队伍和培育科技示范户,按照“一户一名技术员”的目标,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培训,让全村果农熟练掌握大樱桃标准化生产、育苗、修剪、授粉、分拣、包装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生产技术,果树常见的叶穿孔、斑点落叶、树体腐烂等病虫害,各家都能自行处理解决。一些技术骨干还应邀到外村外地进行技术指导。

2018年以来,后海村引导果农有计划地推进大樱桃品种更新换代,选用国内外最新品种逐步取代传统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提升果品质量。目前,村新品种大樱桃已占全村果树的50%以上。在2023年“大连大樱桃十大金奖擂台赛”上,后海村有2个品种的大樱桃上榜。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为保证全村生产的优质大樱桃都能卖上好价钱,每年“樱桃季”里,后海村除帮助果农做好实体市场交易、广泛与商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大樱桃产销对接关系外,还积极引导果农运用互联网实现大樱桃远程销售、培育“网红”直播带货、“走出去”宣传推介,多措并举将大樱桃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我们村的渔民都成了果农,大樱桃成了致富的‘金果子’,手机成了他们的‘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了他们的‘新农活’。我们正在推进大樱桃采摘与海滨观光、农家乐、渔家乐融合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徐茂松满怀信心地表示。

     

记者 王晓璐

通讯员 裴廷安

编辑 闫晓岚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