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让梦想不断照进现实从失地失海人员到“新市民”

2024-09-05 20:23


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的消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原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风岩村、黑山村、红岩村的村民心中。他们欢呼雀跃,却也依依不舍。这意味着他们将告别传统的农耕和渔猎生活,迈向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王承智、徐慧卿和范桂英,是4个村众多动迁居民中的一员,是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新城区的见证者。在大连开发区建区40周年之际,近日,几位老人向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

“那会儿我住在马桥子村7队,是个渔村,地脚大概位于现在的‘南坨子’泊石湾浴场附近。”回忆起以前的生活,1945年出生的王承智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马桥子街道新星里小区居民王承智(我是马桥子捕捞场的人,每年收入在六七百到八九百,收入还行。当时我们主要是捕捞海蛎子的,海蛎子挖出肉,交给水产,毛蚬子一天能拉两千来斤。)

王承智告诉我们,当时听说要动迁上楼,心里确实有些舍不得。但现在回过头看,真是享福了。与王承智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徐慧卿,1957年出生的她,原来住在红岩村徐屯,现在居住在东山小区。

马桥子街道东山小区居民徐慧卿(我们上楼是85年上楼的,没上楼之前住的是简易房,是在五彩城,我们住到一年的时候,再有一个星期过年的时候我们上楼了,我们心里很高兴。我们都是农村人,上楼了,我们也是城市人了。我们刚开始上楼的时候,马路前的路,那院子全都是挖的管道,下水管道都没填死的,我们上楼过完春节,3月份,我们这路,门前的马路开始铺平了,开始铺油漆马路了,一点点建设。)

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开发,小区周边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说到上楼后的改变,徐慧卿和她的老邻居范桂英也是感慨良多。

马桥子街道东山小区居民徐慧卿(这是上楼的时候简单装的,(那时候)烧罐的,烧燃气。还是燃气好啊,燃气方便,煤气罐用完了得自己下楼去换,到那个站点去换,换完再拿回来,还得往楼上抗。)

和他们一样的动迁户,在大连开发区建区之初还有很多。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和海洋,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完善的医保社保体系正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40年来,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人社事业的进步,他们的医保社保待遇也在逐年提高。王承智告诉我们,医保就解决了他们看病的大问题。

马桥子街道新星里小区居民王承智(我家老伴做心脏搭桥手术,3万多的医疗费,等到(出院结算)我们个人负担五千多块钱,你在过去你能负担得起吗。)

动迁上楼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舒适。王承智现在每个月的养老金接近3000元,虽然谈不上多,但他挺满意。交谈中,王承智拿出不久前获得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一边抚摸一边说告诉我们,他还要继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平时积极参见社区党建活动,做好义务清理小区野广告工作……我们了解到,在该小区中,还有着不少当时的“村民”。在小区里、在大树下的阴凉处、在活动室中,他们悠闲地打着扑克,安享着晚年生活。从村民变成居民,从平房住进高楼……这不仅是“村民”个人的梦想成真,也是大连开发区40年发展的辉煌成果。

与王承智、徐慧卿、范桂英等动迁居民的幸福生活相呼应,大连开发区在过去的40年里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人社事业的发展便是其中之一。多年来,从大连开发区到金普新区,人社部门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不断推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为动迁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窗通办”服务的推出,便是人社部门优化服务的一个缩影。原来需要楼上楼下跑,办理业务,现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完成,让办理相关业务的企业和市民节省了很多时间。除了“一窗通办”,新区还在就业及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区位与产业集群优势,建立立体就业空间站,为驻区高校、企业和人力资源搭建就业平台。同时,在工伤认定、劳动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多项创新和改进,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40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王承智、徐慧卿和他的乡亲们来说,这不仅是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更是心灵上的深刻触动。如今,更多的“新市民”正与他们一样,正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享受着发展的红利,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并期待着这片热土能够红红火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记者:王磊  王晓璐

编辑:陈稞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