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15批次不合格食品名单如下
风险提示
霉菌超标食品
存在风险
霉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食品中霉菌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计数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形成的霉菌菌落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霉菌的最大限量值为150CFU/g。如果食品中的霉菌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可能产生霉菌毒素;长期食用霉菌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原因分析
霉菌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
噻虫胺超标食品
存在风险
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蚜虫、斑潜蝇、姜蛆等有较好防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噻虫胺在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2mg/kg。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原因分析
姜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噻虫嗪超标食品
存在风险
噻虫嗪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对蚜虫、蛴螬等有较好防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噻虫嗪在豇豆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3mg/kg。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嗪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原因分析
豇豆中噻虫嗪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含铝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
存在风险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矾)等,在食品中作为膨松剂、稳定剂使用,使用后会产生铝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东北大拉皮中铝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200mg/kg。含铝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食用铝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原因分析
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使用含铝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超标食品
存在风险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属拟除虫菊酯类仿生物农药,中等毒性杀虫剂,对害虫和螨类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枸杞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1mg/kg。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超标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原因分析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时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未降解至标准限量以下。
复用餐饮具大肠菌群超标
存在风险
大肠菌群主要用来评价餐饮具清洁度,反映餐饮具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规定,复用餐饮具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此指标超标易引起腹泻等肠道疾病。
原因分析
复用餐饮具大肠菌群超标,可能是餐饮具的清洗消毒不到位或清洗消毒后未按要求进行存放导致污染。
复用餐饮具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存在风险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餐饮具清洗消毒中广泛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14934)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当,会造成洗涤剂在餐具上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原因分析
本次餐饮具中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原因可能是:餐饮单位在进行餐饮具清洗时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
信源:新闻大连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