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活得接地气,是最好的养生

2025-03-17 10:39

中国文坛有一位特别的作家。


他大学都没毕业,也没得过什么大奖,更不曾用犀利的文笔对抗现实的黑暗。


他只是喜欢吃,喜欢花草,喜欢戏剧,喜欢画画……


又恰巧喜欢写作,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但是,这看似简单的笔触,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他,就是汪曾祺。


世人称赞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作品集《慢煮生活》,收录了他的诸多散文名篇。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笔下的花鸟虫鱼、乡情民俗、旅途见闻都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每一天都充满乐趣,每个人也都闪耀着光芒。


如果你累了、倦了,不妨看看这本书,或许你会找到生活最好的活法。



图片


汪曾祺写花草,也爱花草。


春天看牡丹,秋天赏菊花,冬天摘腊梅。


在他的笔下,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花卉知识。


他说,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因为,它长一年,就多开一朵花。


他结识了一个走南闯北养蜂人,从他口中得知,最好的蜜不是枣花蜜,不是槐花蜜,而是荆条花蜜。


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鲜少看到它开花,没想到它的蜜居然是最好的。


他还特意花了一年的时间,观察葡萄四季的生长。


图片


五月,是果园遍树开花的季节,他感叹: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我特意去搜索了苹果花的图来看,果真美得不可方物。


在书里,汪曾祺还提到了自己一次特别的经历。


他被戴了“右派”的帽子之后,被发配到山西种树。


种的是紫穗槐,这是一种枝条很长,初夏会开满紫色小花朵的植物,风一吹微微摇动,珊珊可爱。


要种树得先刨坑,山西的土地石多土少,刨坑相当于硬从石头里凿出一个洞来,再把碎石子填回去。


可想而知,这得费多大的力气。


每天早晨,汪曾祺一行人带着两个大馒头,配着腌萝卜就上山了。


干活干到筋疲力尽,就只能用简单的饭菜补充一番。


腌萝卜吃久了会腻,汪曾祺就到处搜寻吃的。


树上摘酸枣,草里找蝈蝈,把蝈蝈烤了配馒头,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图片


汪曾祺说: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所以未来,如果你在屋里闷久了,不妨到外面走走。


看看路边的草,闻闻盛开的花,在漫天的阳光下把发霉的情绪晾晒一番。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心灵被温柔抚慰,情绪被妥善安放,所有忧愁都将一扫而空。


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广阔,心就有多广阔。



图片


有人评价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故事:


众生皆有情,平凡亦动人。


他好像总是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慎之又慎地把它收集起来。


汪曾祺曾认识一位老先生,他就住在公交站旁。


等公交的间隙,他经常跟老先生攀谈,一来二去就熟了。


老先生有妻子孙儿,后代生活还不错,他却选择自己一个人住。


图片


每天早晨,他打扫完自己的小屋,就打扫门口的路。


溜溜达达到市场买点小菜,中午煮一口锅,在门口下面条吃。


老先生“拨鱼儿”的技巧可谓神乎其技,满满的一碗稀面,用一根一筷子沿着碗口拨到锅里去,整整一条不断,且粗细如一。


他不种花、不养草,也不遛街、不玩乐,空闲时间,就静静坐在门口,看着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


说起老先生的过往,可以说精彩纷呈。


他见过日军进城,看过开国大典,遇过自然灾害,也经历过各种运动。


现在啊,他的生活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每日不变的作息,不变的口味,不变的淡然,他挺立于人世间,就像一个天真的孩童般,诚挚地望着这天地。


这看似平凡的日子,怎么不能说是另一种不凡?


在汪曾祺的笔下,还有无数这样平凡的市井群众:


热心肠、给大院带来了许多生气的大妈们;


一辈子跟着花走,哪里有花就往哪去的养蜂人夫妻;


家门口种了枸杞花,天天散步捡枸杞玩的退休老夫妇……


图片


有人说,与人交往,是这个世上最有趣的事。


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当你接触到一个人,就像翻开一本新书。


有的人不愿细看它,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人却细细翻阅,总能看到每本书的特点,为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喝彩。


所以啊,多往人群中去。


在交谈中接触不同的灵魂,在交往中了解不同的人生,在平凡中体会不凡的生命。


那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忧虑不值一提,自己的未来可以窥见微光。


从别人身上,你会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图片


说起汪曾祺的兴趣爱好,那就多了。


身在文艺世家,他从小就开始练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十六个字的字帖,他写了整整一个童年。


后来,祖父决定亲自教授他《论语》,布置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


汪曾祺写得好了,祖父就奖励他新的字帖供他临摹,后来还送过一方端砚。


父亲看他写得有模有样,提醒他要练一练魏碑,于是,他开始临摹《张猛龙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字体风格。


图片


画家父亲擅长写意花卉,常常一画就是一下午。


汪曾祺最爱的事,就是在父亲作画时在旁围观,画花头,定枝梗,布叶,钩筋,收拾,题款,盖印,一套流程下来,一副画便完成了。


久而久之,汪曾祺对用墨用水心得不少,闲来也能画上两笔,在同学间颇有名气。


除了写字画画,他还喜欢唱戏,青衣、梅派、老生都唱过。


兴致一来,和同学一起唱昆曲,吹笛子,玩得不亦乐乎。


等到年纪渐长,他的兴趣又添了一项:美食。


许多人都说,汪曾祺的文章离不开美食,还真是这样。


他不仅爱品尝,还爱研究,更爱亲自上手“实践”一番。


提个篮子,逛逛菜市场,挑挑瓜果蔬菜,在脑海里构思今日菜谱,再晃晃悠悠回家开火,别提多惬意了。


对他来说,做菜不仅是一种放松,还是轻量运动的好方法。


成天伏案写作,站着摘菜、洗菜、炒菜,不知不觉身体就舒展开了。


图片


汪曾祺总结:


生活,是很好玩的。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从今天起,不如培养几个兴趣爱好吧!


养成一个运动习惯,锻炼身体;


练习一项文艺技能,陶冶情操;


闲着干干家务收收房间,舒缓身心……


让自己的四肢忙起来,让自己的头脑动起来。


只要别留空隙给烦恼,烦恼就没办法趁虚而入。



图片

汪曾祺在书中写道: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食物如此,生活也是一样。


无论过去如何。


从今天起,清理清理不快的过往,整理整理如麻的思绪。


别等着快乐上门,自己去寻找美好吧!


走到旷野去,探索四季流转的绚烂;


走到人群中,挖掘灵魂深处的光芒;


走到生活里,找寻琐碎小事的美好。


多给自己一点尝试,就是给生活多一分色彩。

 

 

来源:十点读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网络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