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人必须要显得自己很快乐吗?”
一个朋友半夜发微信问我这个问题,说她被老公气到说不出话。
原来,她白天在公司被领导打击得一无是处,受了很多委屈。晚上回到家跟老公吐槽,老公听完却说:
“可能你领导没那个意思呢,你啊就是容易想太多,太负能量了。”
“不要不开心了,带你去吃顿烧烤就好啦,一顿不行就两顿!”
看似是在安慰,但她听着却很不是滋味,好像自己不该不开心,要马上开心起来才是正确的。
和朋友聊完,我还挺感慨的。
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种下意识的想法:
我们很难接受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快乐”。
每当“不快乐”的情绪出现时,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不正常的,然后会想方设法消灭它,努力让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开心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会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羞耻。
能快乐当然是好事,但不代表你一定要快乐。每一种情绪的出现都有它的缘由,也有它的合理性。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情绪自由。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能和自己的情绪和解,自由地表达情绪。
图/CC0
逼自己快乐,是一种暴力
当追求快乐变成一种绝对正确,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芳在《我们何以不同》书中提到一个词,叫“快乐的暴政”。
她认为:“追求幸福当然没问题,但是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却可能是局限的。比如把幸福简单等同于快乐,也就是积极情绪,既然快乐是目标,那快乐的反面就会被厌弃。”
这就导致大家不愿也不太敢表达消极、脆弱,怕带给别人负担,也怕破坏自己的好形象。
“如果我们把快乐作为生活状态的标准,就意味着一旦偏离标准,可能会付出社会性代价,比如不被别人喜欢,引发焦虑和压力。”
这种思维方式,会对正在经历困难的人造成双重打击:
“一方面本来就在体验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不被接受的,当事人可能因此拒绝它或将它压抑起来;另一方面,还要在承受痛苦之余,再因为自己居然没能看到逆境中积极的那一面,或者在困难下保持乐观,而感到沮丧、内疚、自责甚至羞耻。”
于是,我们总是在痛苦的时候,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开心。
在想哭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能哭,要笑对一切;在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要理性,要情绪稳定……
我想起了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胡晶晶。
一个周围人眼里的“开心果”,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却在生日当天突然结束了一生。
在她去世后,朋友们开始寻找她自杀的原因,才知道这个表面上从来没有烦恼的女孩,生活早已千疮百孔。
和男友分手,突然被领导辞退,被贷款公司催债……
而这一切,她从未与身边的亲友说起,而是独自承受。
生日那天,哪怕她情绪崩溃到极点,依然强撑笑容拍视频给闺蜜们看,不想影响大家的心情。
最终,她还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
如果在那之前,她能允许自己不快乐,允许自己向朋友们表现自己抑郁、脆弱、崩溃的一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所以说,要求自己一定要快乐,恰恰是对自己最残忍的暴力。
大多数人焦虑、抑郁的痛苦根源,往往不在于坏情绪本身,而是对坏情绪的羞耻感。
而打破羞耻感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负面情绪。
情绪其实没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我们会把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环境对负面情绪的认知太狭隘了,以至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把情绪一分为二:
正面情绪是好的,要努力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负面情绪是坏的,绝对不能成为一个消极悲观、有任何负能量的人。
生活中,或许你也听过这样的话: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真没用!”
“我数三声,再哭就不要你了!”
“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你还有什么好委屈抑郁的?”
…………
这些从小经历的对情绪认知的驯化,都会导致我们对负面情绪产生羞耻感。让我们在产生悲伤、痛苦、愤怒等情绪时,无法开口表达真实的自己。
但正如王芳教授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绪没有好坏,所谓的正面或负面,只代表‘情感效价’,不等同于价值和道德的高下。各种情绪都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才是正常和自然的。情绪还有着重要的信号功能,它提供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种种信息。当一个情绪出现,它一定是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我想和你分享一部很喜欢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
电影的主角是小女孩莱莉,她的生活被大脑的5种情绪掌控: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愤怒。
一开始,莱利的生活都是被快乐(joy)主导的,因为莱莉的父母希望,她可以永远做个快乐的小女孩。
然而,随着莱莉一家搬到新城市,莱莉离开了熟悉的住所、学校和小伙伴,逐渐陷入悲伤(sadness)情绪,想要逃离一切。
此时,快乐却还千方百计要莱莉保持快乐,一直忽视和打压悲伤,结果越来越糟糕。
最终,在极度的压抑下,莱莉的悲伤、痛苦、愤怒、恐惧等情绪全都爆发了出来。
图/CC0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负面情绪背后也有很多积极意义。比如:
01
悲伤(Sadness)是在告诉你,你需要被理解
悲伤是莱莉大脑中最不受欢迎的情绪,不仅会让莱莉情绪低落、哭泣,还会把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别人,所以悲伤总是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抱歉。
直到有一次,莱莉的好朋友因为一些事情难过到哭的时候,无论快乐怎么鼓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用玩游戏的方式转移朋友的注意力,对方都无法振作起来。
而当悲伤坐在朋友身边,拍拍背说:“我明白你的感受。”
那一瞬间,莱莉的朋友终于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大声哭了出来。
是的,当我们悲伤的时候,并不想听什么大道理,也很难尽快走出悲伤,而是需要一些时间和内心对话,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被看见、被接纳、被理解、被爱。
02
愤怒(Anger)是在保护你
愤怒脾气不好,但它的暴脾气,是为了不让莱莉受委屈,它总是积极地为莱莉争取公平待遇。
很多人都觉得愤怒是不好的,但心理学研究恰恰证明,愤怒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
善于释放愤怒的人,往往更强大、更有吸引力、更成功。
想想看,什么情况下我们最容易感到愤怒?
边界被侵犯、权益被剥夺的时候。
如果你不表达愤怒,而是不断妥协、顺从、退让,你就无法保护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03
恐惧(Fear)是在让你警惕潜在的威胁
恐惧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莱莉的安全,它总是留意外界环境的变化,评估莱莉身边可能潜在的威胁。
生活中也是如此,恐惧就像一个危险信号灯,在你可能遭遇伤害、遇到危险的时候提醒你:要小心!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所在。当你一味追求快乐的积极情绪,而否认了其他情绪的复杂性和合理性,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图/CC0
如何将负面情绪转换成自己的能量?
负面情绪是很难避免的,除了不能强迫自己快乐之外,你还可以试着将这些负面情绪,转换成内心的能量:
01
接纳所有情绪的发生,允许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说道:“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所以,当你感受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不要试图逃避它,而是允许这些情绪存在,然后去感受这些情绪:它是如何影响你的?它在向你表达什么?是不是要停下来关心自己?
要记得,负面情绪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进一步和自己内心对话、了解自己的机会。
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人。
02
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掩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不管是直接表达,还是通过做解压的事情来宣泄情绪,或者写情绪日记,只要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就是成功。
03
找到负面情绪背后的能量开关,让负面情绪“转正”
正如前文说的,每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所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自我觉察,打开情绪背后的能量开关,让负面情绪变成我们的能量。比如:
焦虑是在提醒你,要做好充分准备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抑郁是身体在告诉你,你已经累到极点了,需要停下来好好休息,好好爱自己。
悲伤是在对你说,你需要时间来安抚自己,或需要找个人聊聊,不必独自死扛。
总之,不要忽视你的情绪。
每一种情绪,都是引导你去寻找生命的出路。
图/CC0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的问题:人必须要显得自己快乐吗?
我的答案是:不必。
我们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要求自己只能快乐。
生活并不容易,对自己宽容一点吧。
快乐的时候,坦然地享受快乐。
不快乐的时候,允许不快乐发生。
这才是真正的情绪自由。
来源:壹心理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