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不要过度操心他人,哪怕他是你的家人

2025-03-25 08:51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冷漠,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应学会放下对他人过度的操心,哪怕对方是我们最亲近的家人。

01    放下助人情结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课题分离”,意思是要分辨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当你把自己放在别人责任人的位置上时,就会发生越位,可能导致“关系变形”。

豆瓣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主人公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在工作选择上犹豫不决,她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劝弟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弟弟却想趁着年轻去挑战创业,毕竟风险与机遇共存,她却表示不理解。

她找来各种数据和案例,试图说服弟弟,网上看到有人创业失败的短视频也会发给弟弟。

时间久了,弟弟产生了厌烦心理,原本亲密的姐弟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这就是这位朋友有着强烈的助人情结,过度操心弟弟的职业生涯,想要帮助弟弟做决定,而产生的关系变形。

02    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

当我们过度操心家人,放在自己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势必减少,长此以往,如果家人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便会心生埋怨,亲手葬送自己的辛苦付出。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我的一位朋友,女儿自小体弱多病,朋友的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了孩子的身上。

朋友日常在家给孩子推拿,艾灸,不允许孩子吃零食,出门怕着凉,一直提醒孩子不要脱外套。

稍有感冒迹象就带着去推拿,控制不住就赶紧去医院拿药吃药,就这样把精力和金钱全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有一次,孩子实在忍不住在被窝里悄悄的吃了糖果,朋友发现糖纸后火冒三丈,气的打了女儿一巴掌,孩子委屈的哭了,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就是朋友把焦点和注意力过度放在了女儿身上的缘故,后来她通过与老公的二人旅行释放了压力,把精力收回到了自己身上,和女儿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孩子未成年,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但负责要区分适度和过度,否则会让自己心力交瘁。
03    树立边界,把握分寸  

当然我们说不要过度操心,并不是漠不关心, 而是适度把握关心的分寸。

你可以在别人提出求助时,伸出援手;

也可以在别人欲言又止时,主动询问;

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尊重他人意愿

上文提到的姐姐,如果能在尊重弟弟意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建议,弟弟一定会感激不尽;

我的这位朋友,在孩子提出想吃零食时,适当满足需求,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常把“为你好” 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正以爱的名义,过度干涉他人。

在亲情、友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着各自的命运轨迹与成长节奏。

写在最后的话:

当你学会把精力收回自己身上,适度关心他人,你就活出了绽放的自我。
来源:茜茜能量社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