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一封永远无法送达的绝笔,字字泣血

2025-04-08 08:00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这是毛泽东主席对他的高度评价‍‍。“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这是他用生命和信念吟成的诗歌,他就是刘伯坚。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牺牲。

图片

1895年,刘伯坚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今巴中市平昌县)。1919年1月,他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现为四川大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1920年6月,他终于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

 

1921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次年,刘伯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图片

一年后,刘伯坚受党中央派遣,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和军事,不久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反帝爱国运动,冯玉祥在军阀混战中失败,赴苏联考察。此时在苏联学习的刘伯坚接到任务,组织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迎接并争取冯玉祥。短短三个月,两人经过多次交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26年8月17日,刘伯坚与苏联顾问等人,陪同冯玉祥一行启程回国。历时一个月,最后抵达西北军驻地绥远省五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图片

来到西北军后,刘伯坚就任政治部副部长。在他的政治建军举措下,西北军这支曾濒临瓦解的旧军队迅速蜕变成一支军容齐整、斗志昂扬的威武之师。

图片

然而,就在西北军节节胜利之时,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蒋介石的利诱拉拢下,冯玉祥同意以“清党”换取“共同北伐”,西北军中两百余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被冯玉祥“礼送出境”。

 

刘伯坚虽被“礼送”至武汉,但内心的革命烈火却并未熄灭。

 

1928年春,刘伯坚前往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秋,他结束在苏联的学习生活,与妻子王叔振一道秘密前往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1931年,刘伯坚参加宁都起义的组织和联络工作。起义部队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首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图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踏上漫漫长征路。刘伯坚被派往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带领部队突围时,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为掩护战友撤退,刘伯坚不幸左腿中弹,负伤被俘。

 

凭借当时刘伯坚的影响力,只要稍作妥协完全有可能保全性命,但刘伯坚自被捕的第一天起,就坚定地表示:“愿作阶下囚,不为座上宾!我是一死以殉主义了。”他还特别叮嘱家人,千万不要将他被捕一事告知国民党上层人物于右任、邓宝珊,更不要请他们出面营救,他已坦然接受杀身以成仁的结果。

 

生命的尽头,他惦念的是妻子和三个孩子。

图片

革命岁月里,刘伯坚与同为中共党员的妻子聚少离多。他们有三个儿子,由于工作需要,在前往中央苏区前,将大儿子虎生托付给妻子王叔振的嫂子,带回西安抚养。此后,虎生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豹生则被寄养在一只商船上,熊生刚刚出生一个月,就被母亲送给闽西连城县芷溪村黄荫胡家抚养。虎、豹、熊三兄弟自来到人世,便天各一方。

 

刘伯坚用敌人给他写交代材料的纸笔,给妻子王叔振写下了一封绝笔,将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对国家深沉的爱全部都倾注其中: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图片

从容写下绝笔信后,刘伯坚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刑场,牺牲时40岁。

图片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这封绝笔信再也无法送到妻子王叔振的手中。正当刘伯坚在狱中坚持斗争时,王叔振已在闽西游击区不幸牺牲。

 

在刘伯坚夫妇牺牲后,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在难以尽述的艰难中长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1979年5月,在刘伯坚、王叔振双双牺牲44年后,他们的三个儿子在北京相聚。

图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刘伯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甘愿奉献一切。这封绝笔,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送达亲人手中,却跨越了时空,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伟大情怀!

 

 

来源:CCTV国家记忆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