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视听
TV
Live
视界
导航栏
首页
头条
金普
足球
专题
版面
文体旅
本地宝
深读
氢能
经济
党建
社会
健康
教育
点播
圈子
征集
潮购
视频
直播
文化
媒体聚焦
宣传思想文化
经典实践项目
金普号
政府机构
街道园区
名企名优
教育培训
文化医疗
休闲景点
时尚生活
UAT
Home
>
教育
孩子最讨厌的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好
2025-04-14 15:06
我们每天都要和孩子说话,可是很多话却没有说好,不但起不到有效沟通的作用,反而制造矛盾,伤害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常和自己对着干,还有些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这么冷漠,亲子之间像陌生人。
出现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家长在沟通方式上栽了跟头,尤其是说话的语气。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孩子听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
比如,想让孩子把房间收拾一下——
第一种:“你看看你房间乱成什么样了,不知道收拾一下吗?”
第二种:“我看到你的房间有些乱,可以找时间收拾一下。”
哪种语气传达的内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通过提高音量、用难听刻薄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让自己的话语更有分量。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说话方式即便能起到作用,也只是一时的,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都是负面效果。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通常最讨厌下面这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有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
反问的语气
养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总是充满不耐烦,喜欢用反问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
“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多大的人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感受到,反问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责备、嘲讽、埋怨,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叛逆的心理,缺少改变的动力,故意不配合家长。
没有人喜欢被责备、被否定的感觉,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抗拒和父母交流。
同样的意思,换成陈述、表达正面期待的语气,更有利于孩子把话听进心里去:
“这道题是基础题,你再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我看垃圾桶满了,该倒了。”
“以后做事如果能仔细一点,就更棒了!”
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反问,让自己冷静下来,描述看到的事实,然后提出希望,这种正向的表达,会让亲子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家长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命令的语气
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提到过一个现象:
有时候自己本来想做一件事,但是当别人命令自己去做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突然就不想做了。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一个独立的人对自主感的需求——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自主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做事的主动性。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简单干脆地命令孩子做事,他可能还愿意听。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独立性、自主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空间。
如果家长还是动不动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就会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为了寻求自己的权利,故意和父母作对,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因此,聪明的家长,会懂得慢慢转变自己的说话语气,尽量避免直接命令孩子,改为商量、征询、提醒的语气。
比如:
“妈妈这会儿有点忙,可以把衣服收一下吗?”
“到做作业的时间了哦,晚了可能会耽误吃饭。”
“我们来商量一下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吧,定一个规则。”
这样的语气,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当然,这不是代表事事都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孩子年龄小,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大方向上还是得家长来把关,只是在一些不那么要紧的事情上,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来,给孩子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走向独立自主。
猜忌、怀疑的语气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
是什么原因让你越来越不愿和父母沟通?
一个网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和心疼:
“我鼓起勇气对父母说我去医院确诊了抑郁症的事,父母的回应是:‘开什么玩笑,我看你就是不想学习!’”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缺少信任,经常没搞清楚真相,就随意地猜忌、怀疑孩子。
比如:
孩子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没等孩子讲完事情的原委,家长就说:
“你又闯祸了吧?不批评你批评谁。”
家长的手机出问题了,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孩子玩坏的:
“是不是你把我手机玩坏了?”
孩子说自己最近挺认真的,每天晚上都会学习一会,家长嘲笑着说:
“真的?别是玩手机玩到很晚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一项调查,关于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调查结果显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家长经常用怀疑的语气,孩子内心真的会很受伤,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在父母心里总是不好的、不行的,越来越不自信。
而且,家长的猜忌、怀疑,也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抗拒和家长沟通,影响亲子关系。
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你不是老怀疑我吗?我干脆就变成你怀疑的样子”,从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因此,想要孩子自信、优秀,家长要学会用用信任的语气和孩子说话,遇到事情,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解决问题。
“老师为什么说你呀?发生了什么?”
“我的手机突然坏了,不知道为什么?”
“妈妈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肯定不会撒谎的。”
“希望你的努力能收获一个好结果。”
父母的信任,会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不想辜负父母的信任,做事主动自觉,成为更好的自己。
指责的语气
生活中,还有一类家长,明明可以用善意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认可,却偏偏要用带刺的语气,去扎孩子的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
比如:孩子去同学家回来晚了,家长很担心,等孩子回来后,关心变成了指责:
“你还回来干嘛,住别人家算了!”
孩子考了100分回家,家长明明是想夸孩子,可是说出来的话成了:
“哟,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还能考100分。”
孩子穿少了,家长想提醒孩子多穿点,结果变成了攻击:
“你就作吧,冻死你活该!”
家长们总觉得,只要心里是爱孩子,怎么说无所谓,孩子应该理解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听到的语言是最直接的,即便父母用心是好的,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攻击和伤害。
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往往是不会表达爱意,不会说话的表现。
家长应该主动学习,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关心孩子、引导孩子。
比如:
“你回的有点晚呀,妈妈还挺担心的。”
“真棒,考了100分,是你努力的成果!”
“还是多穿点吧,感冒了多难受。”
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觉得有损所谓父母的“权威”。
真诚、直接地表达,更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加深亲子关系。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话:
“话语里包藏着真心,在这冷酷的世界中,让人维持生存的体温,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一句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不论何时,让人能够感受到爱和关心,得到抚慰和鼓励,增强内心力量的,永远是带着温度的语言。
教育中,家长应时刻谨记这条准则:你什么语气,孩子就是什么态度。
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多用温和、正面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好。
本文转自|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本文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运营编辑 | 曹金果
责任编辑 | 陈明
教育
金普教育
专家:少年儿童睡眠状况对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专家:少年儿童睡眠状况对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悲剧的发生引人深思,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孩子的必修课
孩子最讨厌的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好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
点击右上角
···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