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有人说,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体验。
这在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中表现得尤为深切。
书中悉达多苦苦追寻的一生,像极了我们人生的旅程。
从找寻,到经历,再到觉醒。
人们历经沧桑,繁华阅尽,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生活本身就是道场。
稻盛和夫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人生海海,前路漫漫。
当我们迷茫困惑时,不妨读读《悉达多》,或许能在这场精神之旅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另一种修行。
-01-
找寻自我,踏上觉醒之路
书中悉达多出身婆罗门,有着英俊的外表,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身边人喜爱。
他的成长经历近乎完美,父母对他寄以厚望,相信他会前途无量。
然而悉达多内心深处充满困惑和不安,他开始感觉到父母的爱、朋友的爱,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和安宁。
他也感觉到,自己虽学到了智慧和思想,但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
一天傍晚,悉达多和好友乔文达在榕树下冥想过后,悉达多对乔文达说:
“明日一早,我的朋友,悉达多将加入沙门的行列。他将成为一名沙门。”
乔文达听后脸色顿白,他从悉达多平静的脸上看到了决绝,他知道自己最敬爱的朋友要去走自己的路了。
说服父亲,告别母亲后,在破晓时分,悉达多离开尚在沉睡的城邑,他的好友乔文达也和他一起,加入了朝圣者的行列。
悉达多在沙门修习斋戒、克己、冥想,他想断掉渴望,遁入空无。
在接近三年的修习中,悉达多试图通过受苦、禅定走向克己,他想摆脱“我”,却又总是回归“我”。
不断的冥想和苦修之后,他渐渐发现,这并不是他要走的路。
他用克己达到的状态更像是一种麻醉,只能让自己短暂进入虚无,但仍旧无法真正解脱。
悉达多向乔文达表达自己的想法,乔文达虽有些疑惑,但也默默认可了悉达多。
彼时适逢乔达摩顿悟,佛陀世尊现世广为流传,他们也想见佛陀世尊,听他的讲义。
他们离开沙门,进入舍卫城,在祇树给孤独园听到佛陀的讲义,并深受洗礼。
最终乔文达追随佛陀,而悉达多与佛陀交流后,仍要走上找寻自己的路。
此时的悉达多,像极了年轻时的我们,人生充满困惑,但也满怀期待,总是走在路上去发现,去探索。
思想家蒙田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就是自己彻底了解自己。
探寻自我是人生觉醒的起点,只有不困于外界束缚,看透人性背后的本真,才能更加从容自在。
深陷迷茫与困惑时,不妨重新审视自我,让双脚走出去,让心灵收回来。
去爱,去发现,去体验。
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打破幻象,重建生命坐标。
-02-历经世事,终将再获新生
悉达多离开沙门,遇见佛陀又告别佛陀,他从佛陀的宣法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
他要像佛陀那样获得安宁,得到解脱。
但他也知道,表面而虚假地跟随佛陀,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实现自我。
悉达多告别过往,只身一人走在路上。
他开始觉察自己周边的一切,林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路边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觉如梦初醒。
他感慨这世间一切美好原本就存在,而自己却一直在抗拒,在无视。
当他走到一条河边,请求船夫渡他到对岸时,船夫告诉他,一条河可以教会人许多东西。
后来在城郊处的一个林苑附近,他遇见名妓迦摩罗,并心生欢喜,自此带着目标进入城邑。
悉达多结识迦摩罗后,陷入情爱的沉沦和技艺,他开始追求钱财富贵。
在迦摩罗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商人迦摩施瓦弥,凭借智慧与学识,开始慢慢帮助商人打理生意。
他从一个穷苦的沙门变成富有的商人,开始拥有钱财、宅院和花园。
长久以来,悉达多经历了尘世的生色之娱,他在沙门岁月中被扼杀的感官逐渐苏醒。
然而倦怠却一天天席卷他,他开始意识到世俗正在将他囚禁。
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
他开始挥金如土无所顾忌,他在寻求一种刺激,他输钱、输首饰、输农庄,然后再赢回来,再输掉。
他在纸醉金迷中慢慢失去了耐心和爱,似乎进入了一种无休止的轮回与癫狂。
悉达多开始感觉到,在这荒诞的轮回中,他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
他在经历这些无常后再次顿悟,他不愿在这无休止的游戏中继续下去。
终于在一天深夜,悉达多放下所有,离开城邑,一去不返。
悉达多从苦修到纵欲,终究还是没能实现自我,但在一次次的体验中,他不断获得新生。
他意识到,这些欲望让他不断满足,也同时让他不断被束缚。
叔本华说:人欲望愈加强烈、愈是贪求自我欲望的实现,其所遭受的苦恼和焦虑就愈多。
当欲望不断被满足时,我们正成就着自己,也正失去着自己。
在经历了无常和得失后,才清楚看透,这些物质的盛宴不过是一场虚妄。
我们最该成为的永远是真实的自己。
-03-
放下执念,获得最终解脱
悉达多离开富庶的生活,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城外,他陷入了一种绝望和虚无。
来到河边,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船夫渡自己过河,想起了船夫的话。
“一条河可以教会人很多东西。”
在河边苦思过后,他明白衰老疲惫又绝望的悉达多已经溺亡,新的悉达多正爱着这湍流。
最终他决定留在河边,并找到那位友善的船夫,和他一起生活。
悉达多跟随船夫去稻田耕作,捡木头,摘芭蕉,学习补船和编篓,他在劳作中逐渐找到安宁和快乐。
直到他再次遇见迦摩罗,也遇见了他和迦摩罗的儿子小悉达多。
迦摩罗被毒蛇咬伤去世,悉达多不知道该怎么跟儿子相处,他试图用善念感化娇惯的儿子,却被儿子无情厌恶与抛弃。
悉达多在痛苦中想要找回儿子,可终究还是徒劳。
在一遍遍的痛苦折磨中,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父亲,曾经是否也像他这样,经历如此的苦痛。
他试着向船夫倾诉,船夫依旧用心地倾听,并带他到河边听河水的声音。
悉达多注视着河流,望见流动的河水中浮现出许多画面。
父亲、自己和儿子的形象交汇,还有迦摩罗、乔达文、其他人,他们的形象交汇并融入河水,热切而痛苦地奔向目标。
他似乎看见由他自己及他认识的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翻滚着,痛苦地奔向多个目标。
奔向瀑布、湖泊、大海,又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又变成小溪河流,再次融汇,再次奔涌。
他同时也听到其他声音,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成千上万种声音加入进来。
在这场倾听中,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
他认识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船夫从悉达多眼里看到闪耀着认知的欢乐,他拍拍悉达多的肩膀温柔地说道:
“我在等候这一刻,亲爱的,现在它终于来临。让我走吧,我已等候良久,我做了太久的船夫。”
船夫祝福悉达多,便转身辞行。
悉达多向辞行者深深鞠躬,轻声问道:“你要去林中?”
船夫回答:“我要去林中,去融入统一。”
悉达多怀着深深的喜悦与诚挚目送船夫远去,自此悉达多成了新的船夫。
悉达多放下了所有,也接纳了所有。
他不再执着于追寻自我,而是在拥抱和臣服中解脱了自我。
林清玄说:
所有婆娑世界的一切,都不是用来拥有的,而是用来舍的。
一个人舍得下一切则是真正的壮大,无牵无挂;一个人拥有一切正是沉沦痛苦的源泉。
当我们放下执念时,也放下了痛苦。
生命是一场体验,而不是执着于拥有和目的。
只有让自己与万物共生共荣,用心用爱去倾听、去感受,才能悦纳平和喜悦。
人生的真谛不在远方,也不在过往,它就在生活的脚下,在每时每刻的万事万物中。
而这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发现。
----▲▲▲----
暮年的悉达多在渡口撑船为生,他帮助形形色色的人们撑船渡河,人们称他为智者,后来他的好友乔文达慕名而来。
这对年轻时一起出走的挚友,在暮年时再次相遇,乔文达在悉达多的感召下也有所顿悟。
他们之间的对话像一场灵魂之旅,正如书中悉达多所言: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人生是每个人独有的体验,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只有去发现、悦纳和臣服,才能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拥抱平和与自洽。
人生时时有荆棘,生活处处是道场。
愿我们能在爱与体验中修得属于自己的完满。
信源:轻舟伴读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