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读《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灯塔的文化密码与人类心灵的共鸣

2025-06-23 14:02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灯塔以孤独而坚定的光芒,为迷途的船只指引方向。它不仅是航海人的守护者,更是人类心灵深处的象征。意大利文化地理学家维罗妮卡·德拉·多拉的《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如同一束穿透黑暗的光,照亮了灯塔背后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

 

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史。全书分为孤寂与联结、光明的信标、幽暗的信标、国力的信标、声音的信标、记忆的信标6个部分。从灯塔的神话起源讲起,追溯其在人类文化中的演变。讲述了灯塔的物理结构和功能,深入探讨了它在文学、艺术、殖民扩张以及地区认同中的角色。书中还配发了许多精美图片,让人如同置身于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灯塔之中,看到的不仅是灯塔的建筑之美,更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深刻地感受它的孤独与坚守。

 

灯塔是特殊的所在。它们孤悬在静海与高天之间,牢牢扎根于陆地边缘,终年遭受风吹浪打,自身就标志着自然界各种元素的遭遇与碰撞。它们守卫着人类世界与海洋的原始混沌之间,显而易见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边界。如此就赋予了它们一种奇异而普遍的吸引力,鲜有其他人造建筑能与之相比。

 

因此,维罗妮卡并未将灯塔视为单纯的建筑或工具,而是从文化、历史和心理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既有对灯塔物理结构的简要介绍,又深入挖掘其在人类心灵中的象征意义,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灯塔的多重内涵。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最爱的灯塔、一个灯塔的故事或者一些有关灯塔的感想。有时,那是他们曾在某次旅行中探访过的灯塔,而更多的则是某个“心灵的灯塔”。也许,是他们读到或听说过的某个灯塔,或在某本书中偶遇的灯塔,或在电影、互联网中见到的灯塔……或许,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灯塔。

 

人类对灯塔的着迷到底源自何方?为什么灯塔对人类的思想和想象有着如此难以摆脱的吸引力?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执一盏孤“灯”,对这两个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一探究竟。同时,也“献给我的精神之父,佐希亚里奥斯修道院的阿波罗修士,他为我指明了方向。”

 

维罗妮卡认为,灯塔不仅是航海的指引,更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它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也代表着孤独与恐惧。灯塔具有双重性,既是光明的象征,又是黑暗的边界。她通过对灯塔的多面性分析,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敬畏、对安全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书中写道:灯塔象征着带给人抚慰、魔力和最终救赎的光明。它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光既让人怀旧思乡,又鼓励人勇敢前行;既充满人性,又超凡脱俗。灯塔像从隐士小屋的窗户中透出的那道摇曳的光一样,散发着暖意和光辉。它唤起一个孤标傲世者的形象,整个世界都沉沉睡去,唯有它还保持着清醒。它既是引路之灯,又是避世港湾。

 

每一座灯塔的背后,都有默默奉献的守护人。在书中,作者提到,灯塔守护人常常是孤独的,他们远离人群,独自面对无尽的黑夜。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让他们成为光明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迷途的船只点亮希望之光。维罗妮卡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讲故事的人。她用细腻的笔触,将灯塔的历史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令人产生共鸣,从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报纸上刊发的乌丘灯塔与高家三代守灯人的故事。乌丘屿,是昔日湄洲乡的一个村,屿上最高的建筑乌丘灯塔,是台湾海峡北口的四大灯塔之一,为来往的船只引航。高家一家三代,历经127年守护灯塔。年已九旬的高亚美是乌丘屿守灯塔家族中的族人,也是现居湄洲岛最高龄的乌丘老人。70多年前,他从乌丘屿来到湄洲岛,此后再也没能回家。高亚美每每思念在乌丘的亲人,就朝着乌丘灯塔的方向望去。乌丘灯塔,是乌丘人离别、团圆、希望的情感象征。

 

灯塔,让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于孤独中坚守希望。《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灯塔的历史文化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灵的探索,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它既揭示了灯塔的多重象征意义,又让人重新审视了人类对光明与希望的永恒追求。它提醒读者,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相信光明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灯塔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它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来源:湄洲日报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