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妈妈这个好可怕!"
当第108次听见女儿对着新买的恐龙玩具尖叫时,闺蜜终于崩溃了。
你家娃是不是也这样?
新玩具不敢摸、新食物不肯尝、新游戏躲老远...
明明聪明伶俐的崽,咋就成了"人间小怂包"?
别焦虑!今天这4个绝招专治各种"不敢试",看完直接让孩子变"探险家"!
孩子不是胆小,是大脑在拉警报!
在接触新事物时,孩子产生恐惧和退缩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其实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就像小蜗牛遇到危险会立马缩回壳里,孩子面对陌生事物,第一反应也是保护自己。
比如在幼儿园的一次绘画比赛中,老师准备了手指画颜料这种新工具。
班上有个小女孩,看到这陌生的颜料,怎么都不肯用。
她小声嘟囔着:“我没用过这个,我不想用。”
无论老师怎么劝说,她都紧紧抓着自己的彩笔,不愿尝试。
直到老师温柔地拉着她的手,耐心地给她展示如何用手指蘸颜料画画,还在纸上画出了一个可爱的小太阳,小女孩这才慢慢放下防备,开始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轻轻触碰颜料,在纸上点出了一个又一个彩色的小点点。
最后,她创作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画里有蓝天、白云、花朵,还有她和小伙伴们手拉手玩耍的场景。
完成画作的那一刻,小女孩脸上洋溢着开心和自豪的笑容。
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幼崽对陌生事物的警惕性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就像小袋鼠第一次出育儿袋,总要反复试探几十次才敢完全出来。
恐惧是孩子自带的保护伞,我们要做的是撑伞人而不是拆伞兵。
共情是打开心门的金钥匙
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害怕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
这就好比给孩子的心灵撑起一把保护伞,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认可的。
上次带娃去农场,她看到毛茸茸的小羊直接吓哭。
我蹲下来贴着她的小脸说:"宝宝是不是觉得小羊毛毛的有点怪?妈妈第一次见也觉得像会动的棉花糖呢~"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5分钟后她竟然主动伸手摸羊耳朵!
同时,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像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试试看,你一定行”,这些话语就像一束光,能照亮孩子内心的恐惧角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共情”,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害怕新事物时,家长通过表达理解和接纳,就是在和孩子共情。
这种共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爱,从而更愿意打开心扉,去尝试克服恐惧。
小步快跑比逼娃跳崖更有效
孩子尝试新事物时,家长可以和他们一起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就像搭建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帮助孩子逐步克服恐惧。
闺女抗拒吃西兰花?
我们的"绿巨人闯关计划"是这样展开的:
DAY1:用西兰花给芭比做裙子(视觉脱敏)
DAY3:比赛谁先闻到"森林的味道"(嗅觉试探)
DAY5:舌尖舔一舔赚积分(味觉接触)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家长都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可以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句真诚的夸赞,或者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
这些奖励就像糖果一样,让孩子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满满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此外,家长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比如家长小时候也害怕吃香菜,但是有一次尝试着把香菜切碎放在面条里,发现味道还不错,从那以后就慢慢接受了香菜。
也可以引导孩子回忆看过的图画书、动画片里的人物勇于战胜自我的故事,像《做最勇敢的自己》里,小兔子一开始不敢离开自己的洞穴,但为了寻找丢失的胡萝卜,它鼓起勇气走出洞穴,最后不仅找到了胡萝卜,还交到了新朋友。
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明白,人人都会害怕,但只要勇敢面对,就能获得成功。
把恐惧变成寻宝游戏才叫高级
用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主动探索新事物,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周家庭日我们玩了"勇敢者大冒险":
❶ 把新买的磁力片说成"外星能量块"
❷ 在客厅设置"怪兽脚印"线索
❸ 找到所有零件能召唤"宇宙飞船"
结果?熊孩子玩到根本停不下来!
会玩的家长能把恐惧变成巧克力,越尝越上瘾。
在家庭活动中,家长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挑战环节。
比如举办一场 “家庭小小探险家” 活动,把客厅布置成一个 “神秘森林”,用沙发、椅子当作 “障碍物”,在各个角落藏一些小物品当作 “宝藏”。
然后给孩子戴上一顶小帽子,告诉他:“勇敢的小探险家,现在你要去神秘森林寻找宝藏啦!”
这样的活动充满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探索欲望和勇气。
应对害怕有妙招
由于认知局限和知识经验不足,孩子对很多陌生事物都会产生害怕情绪,像怕黑、怕打雷等等。
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害怕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有个简单易记的技能口诀:
害怕时不要慌;
默默数数心放松;
不哭不闹求人帮。
当孩子害怕时,家长可以抱抱孩子,轻声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安全与被爱。
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温暖孩子的心灵。
同时,引导孩子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呼气,帮助他们平复紧张情绪。
还可以用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怕打雷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儿歌、玩拍手游戏。
另外,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告诉他们说出来心里就会好受一些。
默默数数也是个帮助孩子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家长可以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安静坐好,闭上眼睛,从 1 开始慢慢数,数到 10 或者 20。
数完后互相分享一下数数时的感受,让孩子习惯用这种方式调节情绪。
这样,等孩子遇到害怕的情况时,就能自然运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害怕的场景,比如把房间里的灯光调暗,假装和孩子一起走夜路。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在害怕的时候要用清楚的语言表达需求,而不是哭闹。
通过这样的模拟训练,孩子在真正面对害怕的场景时,就能更冷静、更理智地应对。
当孩子说"我怕"时,其实在说"请牵着我慢慢走"。
最好的教育不是推他跳下悬崖学飞翔,而是陪他造一架梯子,让勇气在安全感中生长。
毕竟,敢在妈妈怀里颤抖的小鸟,终会成为翱翔天际的雄鹰。
来源 |《父母必读》杂志
作者 | 宋丹(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兴街幼儿园)
编辑 | 高婷
排版 | 小喇叭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