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无论在哪上班,顺人性做人,反人性做事

2025-08-01 08:00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原本好心给同事提建议,结果反被误解,引起矛盾纷争;

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没得到祝福,反而被人酸溜溜地嘲讽;

明明该多劳多得,可你真多了,又有人明里暗里地算计你。

 

其实,这一切的麻烦,都在于你对人性知之甚少。


阿德勒说过:“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职场上的厉害角色,往往是深谙人性的高手。


他们顺人性做人,反人性做事,所以无论在哪工作,都能应付自如。

顺人性做人

 

《人性的弱点》中写道:

“与人相处时,我们面对的不是绝对的理性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满腹成见、受自负和虚荣驱使的生物。”


如果无视这些,本事再大,也不免麻烦缠身。


只有顺着人性做人,我们才不会在职场中吃亏受罪。


(1)能认可就少批评


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讲过一个故事。


他有个叫帕米拉的学员,是一家商场的管理员。


工作中,最令她头疼的,就是那几个懒散的门卫大爷。


对他们,帕米拉不止一次当众点出他们的毛病。


但这几位大爷,就是油盐不进。


帕米拉无计可施,就向卡耐基求教。


后来,在卡耐基建议下,她对门卫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对他们不再指责,而是找一点事就表扬。


而习惯了被呵斥的门卫,忽然被表扬,也变得十分感恩。


于是他们一改常态,开始好好工作。


卡耐基说,当挑剔、批评无济于事,赞许与认可或许能发挥效用。


人性深处,都强烈渴求肯定,对任何形式的打压都极力排斥。


所以工作中,我们对别人能认可就少挑剔,能肯定就别指责。


少一点吹毛求疵,多一点认可赞许,就能避开很多工作中的摩擦。


(2)能分利就别独享


俗话说:“独食难肥。”


《人情世故》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入职到一家企业做销售。


刚入行那会儿,没有特别重要的活儿,领导便安排她和其他新人整理标书。


过程中,几个年轻人配合默契,相处融洽,不出几天就弄好了一份不错的标书。


然而令人气愤的是,在向主管汇报时,徐小姐却将功劳归为己有,对别人的付出只字不提。


结果月底发绩效,徐小姐自然把整个团队的奖金,悉数收进了自己的腰包。


同事们愤愤不平,但都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争辩,只能眼睁睁看着徐小姐吃独食。


不久后,销售部门重新划分团队,没有一个人愿意和徐小姐分到一起。


这下,吃独食的徐小姐只能单干,完全无法胜任上级交代的任务。


不久后,她就主动提出了离职。


之后,她本以为能再找到一份工作,却不料自己的事早已传了出去。


无论竞聘哪家公司,背调一关就过不了。


老话说,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一块蛋糕,你全吃了,让别人眼巴巴看着,别人对你会怎么想?


尤其是职场上,利益、功劳、前程,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敏感话题。


如果你功劳全占,利益独享,就相当于挡了别人的财路。


到最后,你得到了好处,但憎恨与祸患,也接踵而至。


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有利他的心胸与格局。


给别人留口饭,就是给自己留条路。

来源:视觉中国

 

(3) 能让人喜欢就别让人嫉妒


为什么很多人能力强,却很难被重用?


作家刘墉举了个例子。


假设团队里,有这样两位员工。

一位做事大包大揽,又是帮主任主持会议,又是替领导接受采访,哪哪都有他的身影,谁说起来都是“很能干,了不起,有野心”;


另一位却非常低调,每次和同事出席重要场合,都把表现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就默默把事做好,甘愿当陪衬。


这两位员工,谁在公司走得长远?


刘墉给出的答案是:第二位。


他分析说,过度表现自己,只会让外界感受到挑战。


人一旦锋芒太盛,就是把别人抛入阴影中。


尤其是在职场,你与同事之间,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竞争。


若是不懂藏锋隐智,低调做人,不免树大招风,令自己陷入麻烦。


如果一上班,既被别人厌恶,又被别人嫉妒,工作便很难开展。


我见过职场上最厉害的人,都是闷声做大事。


低调内敛,不张扬、不炫耀,能成事,更能藏事。


忍住躁动,始终克制,就能躲过职场的枪林弹雨。

来源:视觉中国

反人性做事


作家李敖说过一句话:


“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反求诸己,对抗掉自己的本能。”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习性,比如懒惰、畏难、怕吃苦、求安逸、追求安全感等等。


若是一味顺着自己,按本能行事,不出意外就会深陷底层。


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在逆着本能行事。


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才一步步跑到了最前面。


工作中,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最上乘的职场策略,都是反人性的。


(1) 做难且有用的事


自媒体人周岭在成名之前,有过一段非常压抑的时光。


他渴望改变现状,但一想到学习的枯燥、思考的痛苦,就不由自主地选择了逃避。


很显然,躺在床上睡大觉、玩手机,比看书、写文章舒服多了。


可是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懒散下去,什么事也做不成。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逼自己一把。


他强迫自己早上醒来后,不再打开电脑和手机,而是去写作。


坚持了一段时间,他逐渐摆脱了对玩乐的兴致,能够静下心踏实地工作。


在不懈地努力下,他写成了《认知觉醒》一书,跻身畅销书作家之列。


《认知觉醒》中,周岭写道:


“人类的天性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不喜欢工作,就喜欢躺平,是天性使然,也是很多人潜意识的选择。


但如果你能反其道行之,主动走出舒适圈,就好像进入一片蓝海,眼前尽是旁人抓不到的机遇。


如履平地般的舒服,不配拥有任何光芒。


逆袭人生的前提,是先用力对抗自己的惰性。


(2)走远而正确的路


前阵子,看了企业家宗庆后的发家史,很受启发。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去山沟里挖沟修坝。


当时,很多同龄人就叫苦不迭,变着法地偷懒。


只有宗庆后傻乎乎地,在一条长长堤坝上埋头干活。


这段“匍匐在地的日子”虽苦,却磨炼出宗庆后坚韧的心。


后来办企业,他也是从不走捷径,就实打实地下苦功夫。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承包了一家企业经销部,卖冰棒和汽水。


他每天天不亮就把货搬到冷库,然后蹬三轮车送到客户处去,随后又迅速回到公司处理业务。


几年后,生意越做越大,而宗庆后也走向事业巅峰。


生而为人,谁都有一股向下的本性——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投机取巧……


一味宠溺本性,做起事总想着图省事,抄近道,那我们迟早走到死胡同里。


那些很牛的职场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因为他们像管理专家刘船洋说的:敢与人性的弱点对抗。


工作中,你越是能舍近求远,踏实肯干,越能比旁人走得远。

来源:视觉中国

 

(3)进别人忽略掉的窄门

“80后小伙胡安焉,从大专毕业后,20年间换了19份工作。


每当干够一份差事辞职后,他就沦为社会闲杂人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他急于谋生,经常是听人建议,别人说什么赚钱,他就去干什么。


听说销售门槛低,他就去时装店卖货,自己也开过网店;


听说送外卖赚钱,他就去北京几家快递公司应聘当外卖小哥。


然而,这些所谓的“热门行业”,并不适合性格内敛的他。


所以整整20年间,胡安焉始终混迹在社会最底层。


后来,他实在没办法了,就想着当网络写手。


这在当时,在他的圈子里,算是很小众的,甚至是完全不被看好的选择。


就这样,他退出热门赛道,只身一人走进了写作这道窄门。


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在几年后写出了一本很火的书——《我在北京送快递》。


自此,他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事业。


余华曾说:“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走宽敞的大门,等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早已人满为患。


相反,选择一开始走窄门,不去随波逐流,反而能开辟出自己的事业领地。


这就是著名的“窄门思维”。


我们骨子里,都有从众的倾向,渴望在人群中获得安慰与稳定。


但事实是,你只有找到自己的旷野,才能漂亮起飞。


别再傻乎乎地跟着别人跑,进自己的窄门,才是上策。

来源:视觉中国


工作的年岁越长,我越是认可彼得·德鲁克的这句话: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职场上很多人,只会正确地做事,长年累月下来,难以令自己上一个台阶。


但那些“会工作”的人,一边借用人性的弱点做人,一边对抗人性的弱点成长。


小职场亦是大江湖,不懂规则,要走很多弯路。


但只要你悟透了人性,看懂了人,就绝不会被工作难住。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