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发布报告,深入阐释了“两山”理念的理论创新、中国实践及全球价值。
西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类似“倒U形”的曲线:污染物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增后减。说白了,本质上还是发展为先。
可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与自然能否相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兼得?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早早摆在中国治理者面前。
“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往往能孕育出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理论,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发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之后又撰文鲜明指出“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这一重大理念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上不断深化拓展。与之相应,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二、厘清了思想,一场恢弘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由此开启。
一竿翠竹撑起一县经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颗果子延伸一条产业,一层冰雪撑起一域旅游……
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以火热实践生动印证了一个道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经济价值。
鲜活的现实让人倍感“两山”理念的伟大之处——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打开一条通道,指出了一种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径。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如何共赢,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沙漠里建起“蓝色光伏长城”、“林票”“碳票”汇成“绿色银行”、林下空间变为最佳“天然菌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五花八门的实践智慧也在不断涌现。
三、逐绿兴绿不只是告别“靠山吃山”,场景也不局限于“绿水青山”之中,更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着机遇。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认为,适当的环境监管会促使企业进行更多创新活动,从而提升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着眼现实,在“三大保卫战”等环保行动引领下,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热情澎湃。
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比如,钢铁、焦化、水泥行业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生产过程更加清洁、高效,焕发出新活力。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追绿逐新,壮大着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助力我国在汽车制造上实现“换道超车”;令人望而却步的餐厨废油被转化为航空燃料,黄色脱硫石膏摇身一变成了洁白石膏板,绿色技术的“跨界出圈”实现了更高质量的价值创造。
不难看出,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前者又催生着绿色技术“上新”、绿色产业“焕新”,成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大方向。
四、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止于经济发展,还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普惠的生态产品。这个角度看,护“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在公众心中的分量与日俱增。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如今是“求生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一普遍共识,正在现实中转化为更多生动实践:
从下大气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科学开展……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现实,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此之时,“生态文明”则如中国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启示——
经济发展完全可以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正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绿色就业机会……
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一位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直言,“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六、久久为功,方可善成。
当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壁垒增多,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此之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增大,也可能出现局部或短期“绿色红利”释放效应有所减弱的情况。
越是吃劲时刻,越要保持定力,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
必须看到,尽管面临挑战与压力,但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已不断夯实,我们的“工具箱”“方案库”也在不断丰富。
沿着业已被证明的道路坚定向前,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就能形成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两山”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纵横,山峦叠嶂,用好用足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能让未来的中国既有现代文明的繁荣,也有生态文明的美丽。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