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戴建业:诗酒长江里的千年对酌

2025-08-28 13:52
  • 长江只有一条,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气象有雄浑奔放,有宽广通达,也有婉转缠绵。若诗人笔下的长江只剩一种模样,若饮酒的豪情都归于同一腔调,这诗酒的长江,又怎能令人心驰神往?


口述 | 戴建业

(学者、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席专家)
整理 | 林欣


三十多年前,戴建业第一次乘着江轮,沿长江而下。船过宜昌,浩荡的江水撞开江汉平原,在长江的波涛里,他深切地感知到脚下这片水土的磅礴与辽远。“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暮霭沉沉楚天阔”,那一瞬间,在历史烟云里沉潜千年的名句,与眼前莽莽的烟波,跨越时间,形成了鲜活的互文。
日夜奔流的长江水脉,见证着长江诗脉的和美共生。从行吟江畔的屈原,到隐逸南山的陶渊明,再到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以及冠绝两宋的苏轼,都曾在长江边创作出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诗作。
研究古典诗词一辈子,戴建业有太多的时间,与这些伟大的诗人,在长江边“相遇”。在本次讲述中,他又一次对长江诗学谱系进行解读,引领我们溯游诗词长河,感受这条超脱于自然之外的文化大江,是如何在历代诗人的吟咏中,吐纳出万千气象;揭示这条坚韧包容、生生不息的大江如何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美学最生动的载体。
在今年,南方周末携手五粮液,以《一江文脉里的和美生活》为主题,溯江而上,在历史纵深中归并和美的范式,解析长江文明“和合共生”的原始密码;在时代浪潮里打捞和美的基因,诠释“天人合一”古老智慧的当代内涵;在文明长卷上书写和美的永恒,追寻“美美与共”敬畏初心的本真境界,以包容达共生,以文明向未来,共同探寻“中华文明摇篮”长江沿岸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以和美文化,敬一江明月。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长江留给戴建业的记忆,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线条,还是童年赤脚踩过的湿润江滩,更是滋养他精神血脉的母体。这一次,让我们跟随这位“长江之子”的目光与情怀,去触摸那流淌在诗词血脉里的长江魂魄,与那些在江边留下千古名篇的诗人们,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和美对饮,以下是他的讲述:1 


长江之子:他们与他们的长江

我生在楚地、长在楚地,是长江养大的湖北人。

九曲回肠的江水,在荆楚大地上冲积出丰饶的平原,滋养了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孕育出瑰丽奇绝、狂放不羁的荆楚文化。从庄子的《逍遥游》到屈原的《离骚》,无不呈现一种汪洋恣肆的想象与激情,与北方中原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而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样式,恰好根源于中华文明的两个重要源头——长江与黄河。

从历史发展来看,黄河流域作为更早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奠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底色,产生了《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是克己复礼、修身齐家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长江流域则奔涌着道家的浪漫,“惟楚有材”,老子、庄子、屈原的思想及文化风格都与巫风楚韵息息相关。两条母亲河,两种文明交相辉映,中国人常言的“儒道互补”,其实一方面正好诠释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另一方面也淬炼出多元民族的融合智慧。

我们常说,人杰地灵,最关键的在于水,水脉载文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之后,经济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充沛的雨水和发达的水运交通,促进了民生富庶,文教勃兴。到唐宋以后,长江流域人才辈出,江畔引无数诗人驻足,江水既滋养两岸生灵,也激荡出代代文思。

图片

长江以诗留名,诗人以江传世。自小在江边长大,若要问我如何形容眼里的长江,最先跳出来的,就是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那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过了三峡,长江进入中游段后,豁然开朗,江面更为辽阔,长江的浩瀚全在这两句里了。

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段长江,但是,晚年寓居夔州的杜甫,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夔州在当今重庆奉节,重阳登高远眺之时,诗圣写下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道出了长江上游的湍急水势,壮阔雄浑。同样,到了下游段,文人墨客们笔下的长江,美得又不相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辈子留诗不多的张若虚,以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江”即长江,在江南诗人的笔下,缱绻的江水和相思离愁一样,呈现出缠绵婉转之致,这是在黄河流域很难见到的景象,所以我觉得北方的朋友可能会更喜欢这首诗,尤其到最后这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完全是长江养育出来的儿女对长江最美好的礼赞。

张若虚这首诗之所以好,不仅在于语言清丽,摈弃了宫体诗的浓艳,既大气又细腻,更在于它生动地写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对宇宙无穷的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一代代更迭消亡,循环往复,江山是无限的,江月是永恒的,但也正是因为人生有穷,所以生命才更值得被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奔腾不息的江水承载着张若虚的柔肠、李白的豪情、杜甫的忧思,也沉淀了更多诗人临江骋怀、各抒胸臆的诗情。长江以其无垠的胸怀与变幻的姿态,成就了笔下气象万千、各美其美的瑰丽诗篇,构建起一江文脉里的丰盛美学维度。

图片
2 


共饮一江水:诗酒共生

长江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盛产伟大的诗人。
在中国古代,能称为伟大诗人的,大概就是那么几个,第一个是屈原,其次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有时候也包括苏东坡。这些诗人里,除了杜甫以外,全部都来自长江流域,而杜甫晚年沿长江而下的漂泊行旅,也造就了他的诗歌创作巅峰。长江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甬道,将这些了不起的诗人联结在一起,以好诗传颂之,以美酒馈赠之,诗酒同酣的风流,亦是长江文脉中一道不朽的风景。
中国古代的诗人,个个都喜欢饮酒,有的说文雅点,是酒仙,说得不好听,就叫酒鬼。世人都知道李白爱喝酒,他的忘年好友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特写盛唐八位“酒仙”的剪影,从篇幅也可以看出,其他酒仙都是两三句,只有李白独占四句。

“李白一斗诗百篇”,讲酒兴与诗情相伴相随,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酒刚入肠便诗情万丈,李白自己也曾自豪地夸耀诗才,但更多的还是炫耀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光听就是豪情万丈。李白在酒后无拘无束,放纵不羁,常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最后两句真是形神兼备,既是醉态,也是心态,更属人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未必实有其事,但肯定实有其人,符合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四句将李白桀骜不驯的狂气、一斗诗百篇的才气、蔑视王侯的骨气,表现得活灵活现。我们常说杜甫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实际上,在放纵和疏狂上,年轻时的杜甫也是“当仁不让”的。杜甫有一首诗,叫《壮游》,里面写自己“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天宝三载,他与自己的偶像李白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日子过得相当潇洒,他形容那段时光是“痛饮狂歌空度日”。可见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爱酒之人,两人算是“酒逢对手”。

图片

杜甫晚年离开成都、乘舟沿长江东行时,曾到达过戎州,当时的戎州刺史杨史君曾在东楼设宴,以当地的名酒“重碧春”款待他。戎州就是今天的宜宾,古往今来,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水土资源,宜宾一直以盛产名酒著称,当代名酒五粮液的多粮酿造工艺,在唐代就已有雏形。

不同于在成都草堂里只能喝“旧醅”的酸苦,采用多种粮食酿制的“重碧春”色泽清亮,酒香醇厚,引得杜甫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其中“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两句,不仅对偶工整,描写也生动细腻,一个“拈”,一个“擘”,碧绿色的酒,淡红色的荔枝,写得特别美,说明杜甫直到老了都对酒有着很大的兴趣。

盛唐诗人的酒兴诗情在李杜二人这里,到达了鼎盛。自古以来,江与酒,一直是诗人创作的两大母题。归根结底,这些伟大的诗人,往往都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力越旺盛,他的欲望就越多,他的抱负就越大,他的眼界也就越高,因而他的痛苦可能越深,他的失望可能越惨,这使他的精神世界长期处于冲动—亢奋—希望—沮丧等等骚动紧张的状态。饮酒,能够解决他们的压力,能够释放他们的才气,使他们充满了创造力。

而这一点,在东晋诗人陶渊明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3 


山水澄明:陶渊明的和美之境

陶渊明是自屈原以后,长江流域出现的另一位伟大的诗人。

与杜甫的“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不同,陶渊明是高兴了要喝酒,痛苦了也要喝酒。他现存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有近六十篇直接或间接涉及饮酒,难怪后世流传着“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的夸张说法。

自称“性嗜酒”的陶渊明,把酒抬高到了和自己生命同等的地位,生前他以“家贫不能常得”酒而遗憾,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抱恨。梁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里,为他的嗜酒做了开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意思就是,酒只是陶渊明手中的工具或手段,他饮酒并不在于酒本身,而是借饮酒以达到其他目的。

图片

酒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魏晋好酒者不乏渊明一人,竹林七贤个个都“肆意酣畅”,而他们的沉醉大多源于时代的苦闷和对人生的迷惘。但纵观陶渊明的人生和诗词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一生出仕四次,每次都很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因为什么政治风险或者郁郁不得志,而是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爱好、他的本性,就无法适应世俗社会,他的天性是爱丘山、爱田园、爱自然。

陶渊明在给外祖父孟嘉作传时曾顺便讨论过“酒有何好”的问题,借孟嘉之口答曰:“渐进自然。”这与其说是写外祖父,毋宁说是他写了自己对酒独到而深刻的体验。什么叫“自然”呢?道家哲学中,“自然”就是“真”的,“渐近自然”,就是达到了自然、达到了“真”的状态。

在其最著名的一首诗《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对“真”也做出了诠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前两句他写自己于东篱采菊,一抬头看到远处夕阳下的南山。“我的妈呀,夕阳中的南山太美了。”他看南山,看呆了,南山看他,也看呆了。这里其实指的是一种审美的沉醉,写的是物我两忘、猝然的相遇、人与天地的和谐。“山气日夕佳”,就是南山在他眼里的样子,而飞鸟是“相与”还,“相与”就是成群结队,非常和谐地飞回鸟巢里去,这两句其实写的是天地本身的和谐。

“南山”就是“庐山”,这是一首典型的长江流域的诗歌,充满着道家的哲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的“真意”不是逻辑上的“真”,或者认识论上的“真”,而是一种生命境界上的“本真”。只见南山耸秀,秋菊迎风,山岚飘拂,夕鸟飞还,天地同流,万物归一。“辩”来自《齐物论》,庄子讲得很深刻,提到“大辩忘言”,最高的“辩”就是无言,“忘言”就是无言,因为如果用语言去“辩”了。比如当你说出“庐山我爱你”的时候,山就是山,我就是我,主客体也就分离了。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讲的“真”,就是他对日常生活、对人生的一种高度审美,没有功利、没有你争我斗,一切都重新回到了天地,回到了自然。也正因如此,陶渊明在酣饮之际,不知不觉中,人与天、物与我、瞬间与永恒浑然一体,即已“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也自然对人生、对社会、对天地有一种透悟,正是这种体验和透悟带来诗性,将陶渊明晦暗的人生引入澄明,达到与宇宙同为一体的和美之境。

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古代的诗人当中,写饮酒写得最有深度的,当数陶渊明。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间,能够真正调和内心世界的痛苦、焦虑、紧张、矛盾冲突,最后走向高度和谐宁静的,也唯有陶渊明而已。

图片
4 


凌波而去:江水映照的和美对饮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陶渊明具有至高地位。

大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价陶渊明:“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能与陶渊明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但要说历史上陶渊明的“头号粉丝”,那就非苏轼莫属。

我们可以说,苏轼是陶渊明诗文艺术真正的发现者。尽管在其之前,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慢慢得到重视,但是认为“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的,苏轼是第一人。苏轼对魏晋风度一直心神向往,为自己“半生出仕”而“深愧渊明”,到老来还感叹道:“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自认不及陶渊明超脱。

苏轼爱陶渊明到什么程度呢?谪居海南时,他的身边仍带有陶集。陶渊明留存于世的诗歌较少,他每次都不敢多读,“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到后来,他几乎把这些诗歌全部和了一遍,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

图片

陶渊明可谓是苏轼精神生活中最亲近的伴侣。“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在性情与风趣上,苏轼和陶渊明确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陶渊明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给中国人开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在田园之间找到灵魂寄托,真正地回归到自然,这些都来源于他超旷的人生态度和洒落的生命境界。后来者苏轼,也做到了这种达观。

我们常常说,“人见人爱苏东坡”,是因为我们发现,苏轼总是特别快乐。尽管长期过着贬谪的生活,但是他总能在平凡的日子中怡然自得。苏东坡爱吃且会吃,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刚被贬到黄州,他自嘲“为口忙”,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又写《猪肉颂》,大谈猪肉的做法和饮食心得。贬到惠州,他便大啖荔枝,用黄酒烤羊蝎子。贬到儋州,他更是日日食蚝,乐此不疲。

和陶渊明一样,苏轼也爱酒。为了饮酒取乐,在黄州期间,他开始尝试自己酿酒,但是他老人家的酒量不大,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下棋不如人,唱曲不如人,吃酒也不如人,所以才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我的天呐,醉了就睡,醒了继续喝,就这样,还是爱酒。

这些讲的都是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对于苏轼而言,既是贬所,又是福地。正是在黄州,他的创作真正地产生了质的飞跃,描写长江的大量作品,都成了千古名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家看他把长江的气势,写得多么恢宏,多么壮观。在宋词里面,很少有这样的手笔,也只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创造这样的大美。一辈子大部分的光阴都是在贬所中度过,早生华发的苏轼,人生中难道没有遗憾吗?但他很快又以旷达之笔,驱走衰飒闲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这就是苏轼的超脱,尤其是到了中晚年,他在精神上实现了对现实苦难的超越,看透了世事,依然热爱生活,和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实现了精神境界上的和美对饮。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这两位诗国的伟人,一个故乡在长江上游的眉山,一个出生于长江下游的九江,这条万里大江,来来去去,历经多少风流人物。“长江有情起歌声”,江水见证了文脉的延续和诗酒共生的传统,也晕染出长江不同形态的美。

图片

而美的真谛,也正来源于这种参差多态。若世间之美沦为千篇一律的富丽精工,便失却了灵魂。长江只有一条,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气象有雄浑奔放,有宽广通达,也有婉转缠绵。若诗人笔下的长江只剩一种模样,若饮酒的豪情都归于同一腔调,这诗酒的长江,又怎能令人心驰神往?

正是对每一种个性与美的真诚欣赏与包容,这条大江承载的文脉才能如此丰沛和谐。它见证着凌波而去的孤帆远影,也承载着酹酒江月的千古浩叹。这江水映照的,不仅是千古文人的精神对酌,更是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而最终,这“各美其美”的万千气象,终将汇入“美美与共”的中华气韵。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和美”归流的原因。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