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关注 | 零碳园区迎“新搭档”:氢电耦合开启能源消费新篇章

2025-09-10 07:30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零碳园区与氢电耦合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瓶颈、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核心路径之一。随着多地重大项目推进与国家级政策释放,氢电耦合技术在园区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已迈入全新阶段。

顶层设计持续加码
为产业发展定向领航


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零碳园区将迈入爆发式增长与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通知明确提出,要“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系统,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体系,为我国零碳园区发展划定清晰方向。

作为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青岛市氢能产业园于今年8月成功入选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整合副产氢气、风光及生物质资源,打造“绿电制氢—光伏一体化”示范项目。首期120千瓦试点已投产,后续30兆瓦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发电3000万度、年产绿氢600吨,形成“发电—制氢—用氢”闭环。


氢电耦合技术突破
赋能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氢能兼具“能源”与“原料”双重属性,氢电耦合可实现电氢转换协同,为园区深度脱碳提供核心支撑。今年3月,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在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科考站成功发电,成为全球首台极地环境氢发电示范装备,为极端环境氢电耦合零碳供能系统建设提供关键支撑。与此同时,国氢科技的氢热电联供系统已在济南起步区园区等完成应用落地,助力工业园区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兆瓦级长周期光伏—液氢耦合综合能源利用示范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聚焦源头减碳方向,基于光伏制氢—液化储存—发电/供氢技术路线,构建区域性电、氢、冷、热多能源综合供给。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零碳氢储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高度集成光伏绿电制氢、新型氢储能与燃料电池发电三大技术,将实现年绿氢发电量约51万度,每年预计可减少14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6月,清华大学提出了一种绿电直连绿氢化工的电氢协同降碳新技术,该路径通过绿电直连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系统,结合先进的氢氨醇耦合控制与调度技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深度电气化。


多元氢电耦合场景赋能
工业园区探路低碳发展


当前,工业园区已形成生产用氢、储能、新能源汽车供能等多元氢电耦合场景,多地示范工程成效显著。2023年5月,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员单位——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气”)自主设计开发的绿氢制—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工程验证,成为国内首个应用于工业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储氢和燃料电池发电相结合的示范项目。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员单位——中科智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智寰”)在北京市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园区打造电氢耦合项目,利用屋顶分布式光伏,通过直流微电网实现多种制氢技术路线可离网模式的绿电制氢、基于CCUS甲醇重整高温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以及绿电供能的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构建京津冀首个氢电耦合型零碳园区。

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以“80%本地风电、光伏直供能源+20%与绿电交易”模式,在氢能方面已形成氢燃料电池电堆和绿氢制造产业链,今年4月,搭载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员单位——北京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49台重卡投运鄂尔多斯矿区,率先应用于煤炭短途运输及园区物流场景,为鄂尔多斯“风光氢储车”产业蓝图注入强劲动能。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积极探索“绿电+氢能”发展模式,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植发展绿氢及海洋(合成)生物等产业,推进钢铁、造纸、化工转型升级。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通过分布式光伏配套氢电耦合系统(光伏谷电制氢供物流车、氧气用于生产焊接),形成“光储氢氧”多能互补体系。

展望未来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在近期会议中指出,采取“能电则电,能氢则氢”战略,构建电氢协同发展模式,是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随着鄂尔多斯等示范项日趋成熟,零碳园区与氢电耦合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度改变工业园区能源结构,助力工业领域深度脱碳。


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重驱动下,氢电耦合产业已展现广阔市场前景。未来,行业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带动一场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变革:一是,能源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体系,实现绿电应用全覆盖,提升园区能源自给率与清洁化水平;二是,技术创新驱动,攻关低成本氢电设备,提高绿电制氢效率,降低绿氢成本,推动氢电耦合技术规模化应用;三是,产业链集聚效应增强,吸引氢能全产业链项目,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