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木船“医生”的守望:大连捻匠修补岁月缝隙 年轻力量续写传承篇章

2025-09-19 19:30

在大李家街道科隆船厂,海浪轻涌与鸥鸣相和,一阵独特而有节奏的“叮咚”声在此间回荡,这是捻匠作业的声响。他们是木船的“医生”,凭一锤一捻修补船身每道缝隙,默默守护着渔民的海上平安。

记者出镜滕菲菲(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的科隆船厂,每年伏季休渔期都是我们船坞厂最忙的时候,木质渔船每年都需要上坞一次,将船体腐烂的麻丝抠出来,再将拌有桐油的新麻丝砸进船缝,再涂上一层防腐、防虫的油漆,以保证木质渔船在海上继续作业。)

在大连地区,传统木质渔船因成本适中、维修便捷等特点,仍是近海养殖与捕捞的主力。这样的需求,让专为木船服务的船坞至今门庭若市,每年维修的中小型木质渔船多达两三百条,这也对捻匠的手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捻匠师傅郇师傅(就得细心别糊弄人,要漏的地方不掏出来,下坞它不就漏了吗。)

今年58岁的郇师傅,做捻匠已有30多年,最初也是跟着师傅学的手艺。他告诉我们,一艘中小型渔船,一名捻匠大概3到5天能完工,要是再加上油漆晾干的时间,约10天左右就能下坞。

捻匠师傅郇师傅(这把是敲灰找漏的,有漏的用缝钩给它勾出来,掏出来之后,再用麻丝勾灰给它捻上,捻完之后,在盖上灰,刷上油,就好了。)

近年来,玻璃钢渔船凭借安全性、耐用性与经济性的优势,更契合现代渔业发展需求,不少木船逐渐被钢船取代,捻匠的生存空间也随之缩小,不少外地捻匠便选择来大连找活干。

捻匠师傅孟师傅(有活就过来,没有活就在老家山东日照,日照那边玻璃钢渔船多,木船太少了。)

让人欣慰的是,这支守望队伍中出现了年轻面孔。科隆船厂的90后厂长滕人钦,8年前放弃城市创业机会,回到家乡接手船厂。他黝黑的皮肤,见证着与老师傅们并肩打拼的岁月。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李家科隆修造船厂厂长滕人钦(作为一个90后,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份修船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毕竟现在做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很少,希望能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记者出镜滕菲菲(像郇师傅这样的老捻匠师傅,如今也是各大船坞厂的“宝贝”。他们有着丰富的捻船经验和非常专业的手艺技术。捻匠这门有着百年历史传统的手艺也面临着传承危机。但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像船厂二代滕人钦这样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了城市里优渥的工作环境,坚守在这里,守望这里世代相传的木质海上渔船的作业安全。)

记者:王冠 高琪 滕菲菲

编辑:吕海东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