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纪念馆 荔枝新闻记者张静萱 摄
走进新四军纪念馆的“南方星火”展区,呼啸的风声与飘飞的雪花瞬间将人带入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项英、陈毅等同志留守南方根据地,继续领导红军和游击队顽强坚持斗争,由此拉开了历时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的序幕。

新四军纪念馆“南方星火”展区 “学习强国”记者于博涵 摄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这段《赣南游击词》正是当年游击战的真实缩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动情地回忆道:“当我向总书记汇报并念出词的前半句时,他自然地接诵出了后半句。这说明总书记对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也充满了感情。”

采访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 “学习强国”记者于博涵 摄
在“民心工程”展区,一块宋公碑巍然矗立,总书记也曾在此驻足良久。570多字的碑文讲述着共产党与新四军带领盐阜人民一边抗敌、一边修堤的往事。千百年来,江苏盐城沿海一带饱受海啸肆虐。直至1941年,阜宁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支持下,动员数万军民,历时数月,终于筑起一条长达45公里的拦海大堤。

新四军纪念馆宋公碑 荔枝新闻记者张静萱 摄
“我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修堤。”滨海县居民杨步庚从小听父亲回忆:“他们工地离宋县长和新四军驻地仅百米。父亲总说,宋县长和战士们与老百姓同吃一锅饭、同睡一片草,真正是心贴着心。”最令人动容的是大堤合龙封堵时,三百多名新四军官兵与群众毫不犹豫跳入冰冷海水,以身体搭起三道人墙,最终完成合龙,大堤筑成。“没有共产党,没有新四军,就不可能建成这条救命堤。”杨步庚的声音里是几代人的感念。

采访宋公堤修筑者后人杨步庚 “学习强国”记者于博涵 摄
“新四军是‘铁军’,有铁的精神、铁的信念。”如今95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徐燕君回忆起刚参军时的情景:“我14岁参军,担任报务员。最初觉得条件太艰苦了,我就有点退缩,想回家。”此时,一位女战友的话点醒了她:“等我们打败敌人,就要建设新中国,那时人民都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那样光明美好的愿景,让徐燕君毅然留下:“铁的信念,就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信念。”
“那时我们没有生活用品,没有工作用品,一切全靠老百姓。”徐燕君回忆,部队转移到村庄休整,物资匮乏,战士们连睡觉都成了难题。老百姓见状,毫不犹豫地将自家门板卸下,送来干草、柴草,给战士们搭床铺。“老百姓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徐燕君动情地说。

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徐燕君 “学习强国”记者于博涵 摄
从风雪赣南的游击词,到华中流传的白菜谣;从三万人同心共筑的海堤,到门板与柴草铺就的深情——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以热血信念写就的为民史诗。“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回望过往,眺望前方,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铁军精神依然闪耀光芒。
信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