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人工智能来了,青少年的成长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025-11-11 19:52

民小编说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他们既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乘风破浪,把握机遇,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浪潮般的蔓延态势席卷全球。从智能穿戴设备到沉浸式游戏体验,从个性化学习平台到社交网络服务,对新生事物有天然好奇心的青少年已成为使用人工智能的高频群体。而人工智能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人工智能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有冲击性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依托认知外包实现的人机协同思维方式,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认知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人脑内部认知网络与外部智能设备相连接,通过双向互动形成有效连接。这种人机协同的思维方式不断重塑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在与人工智能协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他们的计算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得以培养。同时,人工智能所提供的人机对话形式,也为青少年创造了通过人机互动学习、促进自身智能发展乃至实现自我生命进化的机遇。然而,人工智能也给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如果人工智能只是提供给青少年结果性答案,或过度替代青少年完成学习与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不仅会助长青少年身体的惰性,更可能引发青少年思维层面的懈怠。一味依赖人工智能,容易使青少年习惯于“被服务”的状态,不仅无益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还可能造成青少年认知能力的衰退与思维主动性的缺失,甚至导致认知水平的退化。


人工智能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有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人工智能为青少年,尤其是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羞于表达情绪或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情感倾诉的渠道。作为虚拟伙伴,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他们辨别、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情绪支持和正向引导的作用。然而人工智能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消极影响更需警惕。人工智能始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它依托大数据推测用户的情感倾向并作出相应反馈,使用户的情感表达和感知处于舒适区。这种“舒适”模式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出现“幼稚化”倾向。此外,算法所构建的“信息茧房”不仅局限于青少年的认知视野,同样制约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可能使青少年陷入单一的情感反馈模式,削弱其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尽管人工智能能够模拟多种情感表达方式,但它并不具备真实的情感感知能力,不能感同身受,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因此,它难以为青少年提供双向共情所需的动机与情景。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深度参与青少年自我认同与情感表达方式的构建过程。在与人工智能的高频互动中,青少年可能会无意识地模仿其回应模式,使得情感表达趋于机械化和技术化,缺乏内在的情感支撑,最终导致情感能力的“空心化”风险。


人工智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它也逐渐成为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人工智能可为青少年价值观发展提供支持。如借助人工智能程序或平台,青少年可以接触多元文化,拓宽其价值认知的国际视野;通过虚拟情境中的道德困境模拟,他们能够在低风险环境中进行价值判断练习,促进道德发展。然而,人工智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若青少年习惯于求助人工智能进行价值决策,可能逐渐削弱其自主价值判断能力,这种“价值判断外包”倾向会妨碍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窄化,将青少年价值观禁锢于“信息茧房”之中,限制其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更严重的是,人工智能内容中若存在隐含的价值偏见,由于其没有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意识,很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此外,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像人类一样进行道德教化,目前还无定论。若青少年长期与一个没有灵魂、不具备道德与价值观判断的机器互动,其价值观发展令人忧虑。


青少年的未来必将与人工智能协同演进,但人工智能不会单方面决定青少年的命运。青少年要把握自己的主体性,练就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前行的能力。


比如,青少年需要具备有效认知外包的能力。练就这一能力的前提是建立起系统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知识是构成思维的基础,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青少年就难以辨别人工智能所提供信息的正误,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其内在认知过程也会受到影响。此外,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是推动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因素。它促使青少年以批判的态度积极参与互动,并将人工智能的处理结果有选择性地整合进自身的认知中。这种具有自主控制力的认知外包方式能有效推动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另外,积极的情感品质是青少年规避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的关键。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演进都取代不了人类特有的核心特质——情感和共情沟通。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人工智能主要扩展了人类的思维与知识处理能力。即使依托先进算法、海量数据与多样语料,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难以真正共情人类的情感。人工智能无法识别人类基于感性产生的舒适与否的直觉,也难以应对多变情境中具体事件对人类情感需求和共情心理的影响。无论技术怎样发达,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与情感的呵护,终究需要依赖人类自身的温情与守望。只有让知识与情感相互融合,认知外包才能真正获得意义与价值。


总之,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青少年要维持自身的主体性、坚守人类的独特价值,把握机遇,主动驾驭人工智能,在人机协作中持续成长,走向更智慧的未来。

信源:人民日报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