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在金州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味道,延续了一个半世纪。它不仅是童年时最期盼的礼物,更是几辈人的甜蜜记忆,它就是金州有名的益昌凝糕点,其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昌凝”这个百年“中华老字号”,以中式传统糕点、软硬八件、套环酥、江米条、状元饼、月饼为主要生产品种,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
香飘百年
延续传统工艺
1869年,吴鸿恩在金州古城南街创建益昌糕点。在开益昌糕点门市前,他是个卖馒头的商贩,坚持用真材实料,技艺也越发精湛。他尝试增加火烧、麻花等新品种,又四处学艺,开起了点心铺。他在中式传统糕点制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资源创新若干独特口味的产品,逐渐把糕点增加到40多个品种,由此声名鹊起。
益昌糕点铺的点心外皮香酥、入口绵密、内馅清甜,深受百姓喜爱。凭借用料讲究、工艺精细、价格公道,成为达官贵人馈赠的礼品和必备的年货,而大众化的火烧、麻花则成了普通金州人的日常早餐。每日城门一开,城外人也陆续涌入益昌糕点铺吃早点,生怕晚来一步就会卖完。等到卖完早点后,伙计们又开始准备制作软硬八件等糕点,这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进城赶集的人会等在糕点铺门口,买上几件糕点。
益昌糕点的名声越来越大,分店越来越多。为让各分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吴鸿恩把益昌糕点铺的名号改为“益昌凝”。1940年,吴鸿恩去世,其子吴可容接过父亲创办的“益昌凝”。1943年,金州城共有25家糕点铺子,均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益昌凝”仍在苦苦支撑,只为“不能摘了这块招牌”。1950年,吴可容过世,“益昌凝”传到第三代传承人吴智明手中。
砥砺前行
传承宝贵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益昌凝”也获得了新生。1956年2月1日,“益昌凝”公私合营,更名为大连金州益昌糕点厂。吴智明担任车间班组长,他把自家最好的炉子、模具都搬到新厂。1964年,公私合营的金州益昌糕点厂转制为国营单位。
在吴智明的努力下,金州益昌糕点厂曾获得多达35项荣誉,而更让他倍感自豪的是益昌凝的老手艺,如做工细致的套环酥,最多能数出64层;硬八件虽看着较硬,但口感酥松,具有馅心细腻、口味多样、不易破碎、携带方便等特点。
1983年,吴智明开始单独经营,生产核桃酥、龙凤饼、酥皮八件等传统糕点,同时恢复“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群众欢迎。2005年,益昌糕点厂因经营不善彻底停业,其生产的糕点也逐渐淡出老金州人的视线。徐学林从小吃“益昌凝”长大,想恢复老字号,2009年12月12日,他以传统拜师的方式,正式拜吴智明为师,成为金州益昌凝糕点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守正创新
非遗“凝”聚匠心
“益昌凝”的历代传承人都一直将诚信贯穿于经营的始终,让这一百年老字号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影响力与日俱增。2015年7月,“金州益昌凝糕点制作技艺”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益昌”糕点品牌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
益昌凝团队深知,发扬光大的根基在于“守正”。徐学林将“手作温度”与“标准生产”结合,并未完全机械化,而是将和面、制馅等核心环节保留手作工艺,同时在包装、灭菌等环节引入现代标准,确保古法风味稳定、安全地呈现。坚守不等于守旧。他运用其现代市场思维,为益昌凝注入新的活力。在保留中式糕点经典款的同时,团队研发了低糖、低油版本,并尝试将西式食材(如芝士、黄油等)与传统糕点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中式茶点”。同时,设计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包装,让它们成为拿得出手的“国潮”伴手礼。此外,深度挖掘品牌百年故事与每款糕点背后的吉祥寓意,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让消费者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除了保留老店,益昌凝糕点还成功进驻线上商城、各大电商平台,并进入高端酒店、茶馆等消费场景,真正打破了地域限制。
“我们建立了益昌研学基地,在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开设传习馆,一楼展示‘益昌凝’大连特色产品,二楼是物件及历史展示、非遗糕点手工体验。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非遗、传承非遗,让更多不同国家的人尝到‘中国味道,大连味道’,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甜蜜使者。”徐学林这样表示。
记者 王晓璐
编辑 闫晓岚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