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古诗中所描写的插秧情景。眼下,新区水田迎来了插秧时节,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从新区农业部门了解到,新区的水稻种植大部分在登沙河街道。近日,记者来到登沙河街道,看到水田阡陌纵横,机械、种植户在田间来回穿梭,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随着插秧机的运转,被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笔直地挺立着,横成行、竖成列,葱葱茏茏,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在田野间铺展开来。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荒地变成了丰收田
《金县志》记载的登沙河镇是这样的:“属低丘漫岗区。境内登沙河、棋杆河、柳家河3条主要河流及其支系所形成的冲积小平原,交互毗连,构成广阔的低丘漫坡地形。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县内粮食和油料重点产区,素有‘金县粮仓’之称。”1984年度,大连的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保持者是登沙河北关村的村民李永惠。登沙河街道日照充足,温度及湿度适宜水稻生长,种植水稻有天然的优势。登沙河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街道水稻种植面积有1380亩,今年达到1600亩。
初夏时节,蔡家村里的一片绿油油的稻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耕作和交通都十分便利。据了解,这是蔡家村开展垦造水田工作带来的成效变化,此前这里还是“大半荒,几户种”的大片芦苇田地。今年春耕前,登沙河街道给予蔡家村大力支持和关注,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进村入户,讲解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对于此次水田改造,大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过程中,拖拉机翻地时多次陷入水田,村里动用了大型机械设备拖拽拖拉机,还购置了2台旋耕机及拖拉机、插秧机各1台全部用于水田改造。辖区企业不仅提供了大口井水源,解决灌溉水源问题,还协助解决了电力问题。育苗期间,辖区有机蔬菜种植企业提供了温室场地支持。村民组长主动作为,挥锄铲土清理杂草,将水渠中的泥土、垃圾清理一空。为了节省费用,蔡家村党总支书记张维良亲自驾驶拖拉机翻地,第一书记齐行一带头负责捡出土中的石头。就这样,大连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将荒地变成了良田。截至目前,蔡家村已完成水田改造80余亩、旱田改造68亩。
白家村也有同样的繁忙场景。记者了解到,今年白家村开荒水稻田100亩,一片片撂荒的耕地被摊平、翻新,原本杂草丛生、荒芜的土地变成宽阔平整的良田。4月,白家村开始培育优质水稻品种——袁隆平杂交水稻港优1号,6月初已开始种植,该品种亩产将达到1200斤。通过此次撂荒复耕,白家村党委带动了村民复耕复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昔日的撂荒地如今重披“绿装”,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此外,记者了解到,登沙河街道还种植了港优3号、盐丰47等水稻品种。
好水好地养好稻田
水稻品质高口感好
记者在棋杆村的一处水田看到,水田里一派波光潋滟,三三两两的村民埋头躬腰在补苗,镜面一样的稻田内,翠绿的稻秧挺立其中。一位种植户用扁担挑起一盘盘秧苗从苗田运到水田处,插秧人员将秧苗盘装入插秧机箱,穿着水靴在泥土中操作着插秧机器,所行之处留下了脚印也留下了一行行翠绿的秧苗,不久便穿成线、连成片。豆大的汗珠从其黝黑的脸庞上流下来,真实映照了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据了解,操作插秧机需要一定技术,要根据土地的深度、秧苗的尺寸来调整机器的高度,目前这类操作人员十分紧缺。“棋杆河的水经过引流到水库再到水田,经过三层过滤,无污染,所以种出的水稻质量好、口感香甜。”棋杆村党总支书记苗屋畅告诉记者,以往农户种植完水稻自己吃,现在随着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增加,街道和村里正积极谋划打造大米品牌,让优质大米摆上更多人的餐桌。
在近海的高家村,波光碧水交相辉映,几只海鸟为静谧的稻田平添了几分情趣。这里地势平坦,有棋杆河流经本地,又建有2座灌溉稻田的水库,淡水资源丰富,是水稻种植的黄金宝地。据悉,在村两委班子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高家村现有的5000多亩土地,五分之一都种植了水稻。高家村水稻合作社管理人员苗国丰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有机质含量高,且含有促进水稻生长的多种微量元素,水稻的生长周期长达6个多月,比东北其他地区种植的水稻生长周期要长10到20天,能够吸收更多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钾、钠等矿物质。高家村出产的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香味浓郁,赢得了消费市场的青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长期以来,高家村近千亩优质稻田一直分散在全村500多农户手中。分散经营、品种普通、务农人员老龄化、稻田管理粗放等因素造成了高家村水稻种植存在管理成本高、灌溉无序等问题,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难以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不明显。据悉,单独卖水稻大约在1.3元一斤,把它加工成大米至少在2.5元一斤。为科学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高家村党总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经讨论,高家村决定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统一流转土地价格、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服务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建立“一站式稻米产业服务平台”。“我们专心种好田就行,其他的事情有更专业的公司帮忙安排。”一位种植户说,现在大伙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水稻种得更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生活更有盼头了。
据悉,从2020年春季开始,高家村自筹资金20余万元,集中连片流转稻田170亩,种植优良品种港优1号,开展无公害技术种植,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0万元。“我们村要深耕水稻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让百姓都富起来,让环境美起来。”高家村两委班子表示,接下来要规范种植标准,推动大米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的百姓致富。
(文/记者 王晓璐 通讯员 冯丽娟 图/摄影记者 李春一)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