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沓氏县考证笔记(一)

2024-01-12 10:24

编者按:

这是一篇关于沓氏县治考证的专题学术文章。难能可贵的,一是作者综合例举、分析了沓氏县迄今所能看到的典籍记载、考古发现,其搜集范围之广,例举博证之细,观点辩驳之慎,此学术探究精神令人敬佩;二是作者系公职人员,能在日常繁忙工作之余致力于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辨析、传承且有可喜的成果,这种担当和自觉值得提倡和发扬。
本文较长,拟分四次刊出。
楼乙斋平台今后在继续报道活动、推介人物、刊发文友文章的同时,拟征集一些有关思想文化、区域历史、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2024.1.8

作者/付文斌 

 引言

一个家庭,需要有自己的家族谱系。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年鉴史志。追寻过往的历史沿革,记载当下城市的发展脚步,补齐曾经的史载缺漏,继往圣之传承,开后世之未来,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金州这块土地,受大辽河文化滋养,承接燕秦汉唐一脉、“管王”遗风,连通东北亚与齐鲁大地,启辽东县治之始,开大连城史纪元。追寻它的脚步,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非常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偏居海隅,文明屡遭浩劫,金州地区城市发展,几兴几落,直至清末,仍无官修县志。当年,金州地域的行政建制何时开启?燕王遣秦开却胡辟地千里设辽东郡,当时是否设置沓氏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增设辽东四郡置沓氏县,沓氏县治何处?沓渚和沓津所指是否为同一处所?沓县名称是否缘自沓水,沓水是否确是今天的青云河?为什么大连地区迄今发现了16个古汉城遗址,仍然没有解开沓氏县址的谜团?一系列问题,历代专家不懈考证,答案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放弃进一步的考证,认为探寻过去的城址没有意义。对于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却仍没能找到它的真正发源地的文明,推动它的发展,这与盖一栋没有地基的大厦有何区别?何况,对远古历史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探索、就是一个文化事件!前述问题,多年来一直藏在我的心中,它每每在心中涌动,促使我时时留意,希望有一天能够揭开这个谜团。

一、沓氏县名称的由来

沓氏县名称之争由来已久,典籍记载说法不一,考古发现无法严格佐证。梳理沓氏县名称由来,至少有以下四种:河流说、海渚说、姓氏说与移民说。

1、河流说:

第一种说法,认为沓氏县得名于当地的一条河流:沓水。该说法源自《康熙字典》。该字典在“沓”字关于水的解释中,明确写道:“辽东有沓水,沓县因以名”。这种说法,并非孤立,在明李辅《全辽志》、清杨守敬《水经注疏》均有记载。《全辽志》:“沓渚:水名,辽东有沓氏邑”《水经注疏》卷十四:“沓氏县,应劭曰:氏,水也。师古曰,凡言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

上述三典,均出自明清,时代较晚。那么有没有更早的出处?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并无沓水之说,《水经》更无;而《康熙字典》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版,以明朝梅膺祚《字汇》、明张自烈《正字通》两书为基础。《字汇》与《正字通》则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主要字源。查询这三部典籍,《说文解字》仅言“辽东有沓县”。《字汇》中关于“沓县”只字未提;而在《正字通》,我们找到了比较完整的记载:“辽东沓水,贪冒二音,沓县以水名”。《正字通》为明代崇祯末年编撰,字词解释以《说文解字》为主,又不限于该书。其所列参考书目达几十种。前述《说文解字》《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全辽志》八本典籍,《说文解字》仅言“沓县”,《正字通》始有“沓水”,其后皆沿用其说。笔者分析,“沓县以水名”必有更深出处,应非无中生有。只是金州的哪一条河为“沓水”,尚不可知。传复州(今瓦房店),古称“汶县”,就是以水命名,可以作为沓氏县名称来源的一个参照。

2、海渚说

第二种说法,认为沓氏县名称来自于“沓渚”、“沓津”。这种说法,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于“沓”字的本义。《古汉语大辞典》对“沓”字的解释:(1)重合、重叠;(2)叠字时,语多貌;或疾行貌。(3)贪黩;(4)量词。《辞海》:(1)繁多、重复、一个接一个;(2)会合;(3)姓;(4)量词。当“沓”字与“渚(水中的小洲)”和“津(渡口)”字结合时,采用的字义应该是“繁多”、“重复”“一个接一个”的意思。所以,单纯从字面组合,我们可以给“沓渚”“沓津”“沓县(沓氏县)”一个完整的字面含义,就是:

“沓渚”:指“一个接一个重复出现的水中小洲”;

“沓津”:指“连续出现的水中小洲附近的渡口”;这里的“水”,包括海水。

“沓县(沓氏县)”:就是靠近或拥有“沓渚”或“沓津”的县城。

《辽东志》记载:“辽河旁有沓渚,汉沓氏县因以为名。”明确点明沓氏县名称来自于“沓渚”。

3、姓氏说:

第三种说法,认为沓氏县得名于当地居民的姓氏。传说山东有姓沓的大户人家,因战乱移民到辽东半岛,逐渐繁衍,族人越来越多。汉武帝置辽东郡时,以该沓姓族人的姓氏为名,设置沓氏县。经查询,没有找到该说法的史籍记载。关于沓姓,《<蜀都赋>注》引《风俗通》记载“并复除目所发賨之卢、朴、沓、鄂、度、夕、袭七姓,不供租赋”,此外,其他典籍中还有:“沓氏,賨人七姓有沓”(《四库全书·风俗通义》,“诸方大姓:沓氏【官氏志沓卢氏改为沓氏南北朝沓龙超益州将】”(《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五》。这些都说明沓氏姓确实存在。另外历史上沓姓家族历史名人,有一位六朝时期的“沓龙超”,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七:“沓龙超,晋寿人,永平中,梁将樊文炽来寇,益州刺史傅和孤城固守,龙超时为裨将,每出战辄破之,攻围既久,粮矢且尽,刺史遣龙超夜出请援汉中,为文炽所得,许以封爵,使告城中以无援宜降,乃置龙超于攻楼上,龙超乃告城中,曰援军数万至矣,文炽大怒以火炙杀之,至死辞气不挠。”

然而,查山东以及辽东正史及志书,没有找到关于山东沓氏大姓的记载。

4、移民说

第四种说法,来自于“沓”字的字义。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海运,“自秦已有之”,民间交往更早。西汉初,置辽东郡,朝廷需开疆拓土,移民实边;百姓需要寻找生存安家之所。李辅《全辽志》:“盖自旅顺口起,抵海中羊埚黄城二岛约三百里,自黄城南抵钦岛鼍矶岛约三十里,钦鼍岛抵井岛约七十里,井岛抵沙门等岛一百三十里,沙门岛抵新河水关仅二十里,总括其数亦五百五十里,各岛相接如驿递……”。中原或辽东半岛居民,或为逃避战乱,或逐渔盐之利,“相接如驿递”的庙岛群岛为他们世代沿两半岛之间往返提供了方便。由此,移民“纷至沓来”相聚辽南,沓氏县即取“纷至沓来”之意,称为沓氏县。

此为民间推测,尚无史籍佐证。

(图)

二、沓氏县的县治所在

沓氏县,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中,是班固的《汉书》,之后是范晔的《后汉书》。书中列明沓氏县的设置及所属。清杨同桂《盛京疆域考》所记最详。但是,关于治所的位置,也是只是划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即“沓氏,今金州厅东境”,查考二十六史,未找到答案。在金州本地私修志书的乔德秀《南金乡土志》中,也没有找到答案。孙宝田的《旅大文献征存》中,比较详细记载了沓氏县县治所在的几种猜想。

《旅大文献征存》记载:“史称金州最古之城为汉代沓氏县城,今考沓氏县城之说有七:(一)《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谓在辽河旁;(二)李兆洛《历代地理韻编》谓在盛京奉天府辽阳境内。(三)马冠群《奉天地略》(小方壶斋舆地丛书第一帙)谓在辽阳西北边即今铁岭地;(四)日人稻叶君山《满洲历史地理》谓即今之金州。(五)《满洲旧迹志》谓在旅顺牧羊城。(六)杨氏《盛京疆域考》谓在明之金州卫东南海岸迤东境。而岩间德也尤主此说,以为汉沓氏县城在今金州城东南之董家沟海滨,著《汉沓氏县考》以证之。(七)三宅俊成在普兰店管内正明寺大岭屯之北东丘上发掘古城一所…疑即沓氏县城遗址。”

进一步,查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其中记载了关于沓氏县治的三种观点:“沓氏遗址,过去的考订或定在辽阳附近(《清一统志》:“故城今辽阳州界”),或定在今凤城县(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或在金县境(顾祖禹《读史方舆户籍要》)。”

而谭其骧本人的观点,不同于上述三种观点,在《<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表述为:“沓氏、沓、东沓,在今辽宁省金县东南28里大岭屯汉代古城”。

钱林书编纂《续汉书·郡国志汇释》(谭其骧主编的《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以【编者按】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沓氏县故城,在今辽宁普兰店市西南”。

除上述观点之外,当代学者,包括金州史志办王万涛、辽宁师范大学刘俊勇、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翠敏分别提出自己的想法。

王万涛《沓氏辨析》提出:沓氏县治在开发区大李家乡大岭屯汉城;

王禹浪在其《大连汉代古城古代与汉辽东郡沓氏县东沓县沓津合考》认为:沓氏县治在旅顺牧羊城,东沓县治在营城子

张翠敏认为在普兰店区张店汉城;

刘钧仁《中国地名大辞典》解释:汉沓氏县在今辽宁省金县地;

顾颉刚、章异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也谓:汉沓氏县在金州;

2010年,大连市委宣传部曾经拍过一个关于大连历史方面的纪录片《崛起的海岸》,认为:沓氏县的县治在普兰店的张店汉城。

当前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沓氏县治在普兰店张店汉城。

为了更加直观了解历代学者关于沓氏县治的所在的观点,我们以表格的方式逐一列出:

所有上述观点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认为沓氏县不在清金州卫境内,包括明任洛《辽东志》、清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韻编》、清官修总志《清一统志》、清马冠群《奉天地略》。二是认为在金州卫境内,他们除顾祖禹之外,均为近现代学者。

认为沓氏县治在金州卫境内,有四种观点:一是旅顺牧羊城(满铁庶务组、原田淑一、考古学家安志敏、王禹浪);二是董家沟南城(岩间德也);三时普兰店张店城(张翠敏);四是大李家乡大岭屯汉城(顾祖禹、杨同桂、三宅俊成、王万涛)。这里顾祖禹、杨同桂均认为“在金州卫东南”,故归入第四类观点。

那么,汉沓氏县治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沓氏县的典籍记载,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线索。

三、沓氏县相关典籍记载

在梳理沓氏县治所的观点之后,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审视关于沓氏县的所有记载,来帮助我们做出最终的判断。

1、《史记》(汉司马迁)载:燕置辽东郡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2、《汉书·地理志》(汉班固)载:辽东郡置县十八

“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

3、《吴书》载:三国吴陆瑁上书:“沓渚去渊,道里尚远,今到其岸,兵势三分。”

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嘉禾初征拜议郎选曹尚书。吴嘉禾二年,吴主谋讨公孙渊。陆瑁上书《谏亲征公孙渊疏》:“臣闻圣王之御远夷,羁縻而已,不常保有…今渊东夷小丑…与禽兽无异…渊之骄黠,恃远负命,此乃荒貊常态,岂足深怪?…今陛下…欲越巨海,身践其土,群臣愚议,窃谓不安…且沓渚去渊,道里尚远,今到其岸,兵势三分,使强者进取,次当守船,又次运粮,行人虽多,难得悉用…若渊狙诈,与北未绝…或难卒灭…恐非万安之长虑也。(《吴志·陆瑁传》)

4、《全三国文·卷五十四·魏五十四》(清严可均):“賊众本号万人…到沓津”

《公孙渊上魏明帝表(青龙元年)》节录: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贼…承信臣言,远遣船使,多将士卒…号万人,舒、综伺察,可七八千人,到沓津。伪使者张弥、许晏与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将吏兵四百余人,赍文书命服什物,下到臣郡。泰、潜别赍致遗货物,欲因市马。军将贺达、虞咨领余众在船所。臣本欲须凉节乃取弥等,而弥等人兵众多,见臣不便承受吴命,意有猜疑。惧其先作,变态妄生,即进兵围取,斩弥、晏、泰、潜等首级。其吏从兵众,皆士伍小人,给使东西,不得自由,面缚乞降,不忍诛杀,辄听纳受,徙充边城。别遣将韩起等率将三军,驰行至沓。使领长史柳远设宾主礼,诱请达、咨,三军潜伏以待其下,又驱群马货物,欲与交市。达、咨怀疑不下,使诸市买者五六百人下,欲交市,起等金鼓始震,锋矢乱发,斩首三百余级,被创赴水没溺者可二百余人,其散走山谷,来归降及藏窜饥饿死者,不在数中。得银印、铜印、兵器、资货,不可胜数。谨遣西曹掾公孙珩奉送贼权所假臣节、印绶、符策、九锡、什物,及弥等伪节、印绶、首级。”

5、《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载:“辽东郡置县十一”

“辽东郡:秦置。雒阳东北三千六百里。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襄平、新昌、无虑、望平、候城、安巿、平郭(有铁)、西安平、汶、番汗、沓氏。”

6、《水经注·卷十四》(北魏郦道元)载:“沓氏西南临海渚”

“沓氏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泛海至辽沓渚,其登涉至所也”

7、《資治通鑑·卷七十三·魏紀六》(北宋司马光)记载:“然沓渚之间去渊尚逺”

“…帝问于护军将军蒋济曰:孙权其救辽东乎?济曰:彼知官备已固【魏晋之间谓国家为官】,利不可得,深入则非力所及,浅入则劳而无获,权虽子弟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兼以往者之辱乎?【亦谓斩张弥许晏也】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谲古穴翻诈也】,疑之于我,我之不克,冀其折节,事已耳。然沓渚之间,去渊尚逺,若大军相守,事不速决,则权之浅规,或得轻兵掩袭,未可测也…”

8、《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载:“朝发海岛,暮至沓渚。”

《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一》陸景典語:“孤将兴水军一万,从风举帆,朝发海岛,暮至沓渚。”

9、《资治通鉴注》(宋元胡三省)沿袭《水经注》:沓氏西南临海渚

“辽东郡有沓氏县,西南临海渚”。

10、《辽东志》(明任洛)记载:“营城:金州城南有土城一座”

11、《清一统志》载:“沓氏古城,在辽阳州界、汉置县。属辽东郡,后汉因之”。

12、《盛京疆域考》(清杨同桂)记载:“汉之辽东郡金州以东亦必置属县。”

“沓氏【今金州厅东境】原注应劭曰,沓,水也【按李氏地理韵编,以沓氏在今辽阳州境。惟顾氏方舆纪要云:沓氏在金州卫东南,晋废。志云辽河旁有沓渚,汉沓氏县因以为名,非也。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三国吴嘉禾二年,谋讨公孙渊。陆琩曰:沓渚至渊,道里尚远。盖泛海至辽沓渚,其登涉之所也。魏景初三年,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即沓渚之民矣。愚谓顾说,引证凿凿,确有可据。盖汉之辽东郡,西南尽海,金州以东亦必置属县也】”

“东沓 【今金州厅东境 东沓县名,亦洪氏疆域志所无,按三国志,魏景初三年六月,以辽东东沓县吏民度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观此,则东沓亦辽东属县,当即沿前后汉沓氏旧邑,谓之东沓或视旧邑东徙。考汉之沓氏,为今金州厅境,则东沓亦应即金州境内,虽洪志所无,亦据三国志补之,系诸北丰之次】”

13、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沓县在金州卫东南

“沓县在金州卫东南,汉县,属辽东郡,晋废”,“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

“三国魏景初三年,以辽东沓氏县吏民渡海来归,因侨置新沓县于此。亦谓之新沓城,晋山涛封邑也。”

“沓氏城在卫东南。汉县,属辽东郡。后汉因之。晋废。《志》云:辽河旁有沓渚,汉沓氏县因以名。非也。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三国吴嘉禾二年,谋讨公孙渊。陆瑁曰:沓渚至渊,居道里尚远。盖泛海至辽,沓渚其登涉之所也。魏景初三年,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即沓渚之民矣。”

以上史籍记载告诉我们:沓氏县首次出现在西汉,东汉时期没有变化,魏晋时成为东沓,可能是县治位置东移,故称东沓。“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沓渚,泛海至辽沓渚,其登涉至所也“。我们以现在已知的金州卫作为基点,在它的东南方向寻找,同时也是登涉之所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旅顺口牧羊城下的羊头洼港。而向金州卫的东面寻找,东沓的可能性就是董家沟汉城或是大岭城汉城。而根据发现文物的等级来看,董家沟的可能性更大。

未完待续……

 楼乙斋中国文化传播中心 
金普新区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实践活动基地 
金州鸟虫篆刻楼乙斋工作室非遗传承基地
楼乙斋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微信号:louyizhai)编辑制作


文字:付文斌 


图片:王国栋提供

文编:马俊健  纪永科 徐宪国  于 琴  孙又文

网宣:蔷 薇 李新新

美编:海 平 王 妍

主编:郭 佳

监制:阎 峻

顾问:田纯净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