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明明想让自己变好,可费了巨大的力气却收效甚微。
这时,我们习惯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可有时会发现,明明自己该做的都做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当然,反思自己没问题,这属于找内因。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了一个外因——社交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日常与怎样的人接触,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状态。
瘦不下来?去交新朋友吧!
一位同事小C,瘦身计划总是坚持不下来,她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通常,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猜想:是不是意志力不够,目标定太高,或者运动计划不合理?
后来,有人问了她两个问题:
你身边的人爱运动吗?你的朋友们出门都喜欢做什么?
小C想了想,发现朋友们都不爱运动,大家出门都喜欢喝酒、吃烧烤。
到这儿,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当她运动累了,朋友劝她:算了呗,躺着多舒服!
当她说要节食,朋友也会说:别扫兴,吃吧没事!
这使得她在瘦身的路上阻力倍增。同时,如果她要下决心严格执行计划,就意味着失去和朋友们的互动,继而要面对孤独的问题。
而人毕竟是需要社会关系的,所以她每次坚持没多久,又得和朋友们去聊聊天、逛逛街,然后免不了喝酒吃烧烤,计划再度泡汤。
于是,她开始留意身边哪些人爱运动,多和她们接触,聊天、交朋友。
没多久,她就知道小张下了班爱打羽毛球,李姐喜欢清晨去公园跑步,虹虹周末会去公园和人踢毽子……
很快,她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行动力也噌噌往上涨。
图/摄图网
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曾说:
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
结论虽稍显粗暴,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圈子不匹配,可能就会像小C一样,她和身边的人无法建立成长性的联结,所以常常费尽力气,成长的进度也依然缓慢。
相反,当圈子合适了,做起事来就会如鱼得水。
并且,习惯上的影响是较为表面的,再往深一层,社交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总是焦虑不已,未必是你的问题
我的表姐曾有一段时间总是焦虑失眠。
自从孩子上小学以来,她就经常和身边一群“鸡娃”家长们来往。
大家经常讨论给孩子报什么班,买什么学习资料,对比各家孩子的成长进度——
A家孩子因为玩游戏休学了;B家孩子没补习,差几分没考上好中学;C家孩子利用暑假恶补课程,实现弯道超车……
表姐原本是佛系带娃的,儿子一路成长也较为平稳,可每次和家长们聊完,总是有一股莫名的焦虑。
一想起别的家长说的那些话,再瞅儿子,怎么看怎么不满意,总觉得自己要做点啥——要不禁止他看电视?要不请个老师?要不假期再报个班?
表姐变得焦虑不安,她认为是儿子没有表现好,所以自己才会如此不安。
慢慢地,她对儿子的挑剔变多了,母子矛盾也变激烈了。
直到后来在家长会上,心理老师提醒她儿子有抑郁倾向,她才意识到之前太焦虑了,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于是,她退出了各种鸡娃群,转而去与一些“心很大”的妈妈们来往,周末一起带孩子骑骑车,钓钓鱼,少谈点学习,减少对成绩的患得患失。
慢慢地,孩子和她的状态都恢复了。
图/摄图网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状态,是会相互影响的。
总是与焦虑的家长们来往,表姐难免会跟着焦虑。
现实中,这种情绪的相互感染无处不在,甚至哪怕不说话,也可以传递焦虑。
试想一个情景,你准备看书,前面有两间书房,里面各有一人——
书房A:一个人坐着为事情发愁,神情忧虑,手在抓头发,但他保持安静。
书房B:一个人在平静地练书法。
请问去哪间书房,你会更容易投入看书呢?
显然,大部分人都会选B。
尽管客观来看,两者都是安静的,可即便无言,我们也会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我们坐在A房间的人附近,瞟到他的动作表情,就感受到不舒服。
相反,在B房间,我们会受对方的平静所感染,变得专注。哪怕自己一开始有些不安,也会在这种氛围里变得放松。
一个人的影响力尚且如此,当人数扩大到5人、10人、20人,影响力就更大了。
远离焦虑的群体,靠近从容的人,可以有效地让我们也保持从容。
以上,就是社交对人较为直接的影响。
而最为重要的影响,是社交会左右一个人对自己(甚至对世界)的看法。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是因为活在单一的评价里
小燕因为工作没达到KPI,被领导当众劈头盖脸骂了一遍,还被警告:“再干不好就等着被辞退吧!”
事后她郁闷地和我说:“我真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我很惊讶,工作中磕磕绊绊本是常态,为什么会这么想自己呢?
深入沟通后,我发现她从小就活在一种成果至上的价值观之中——
小时候,爸妈一直强调,只有考高分才是正事;大学时,教授和身边的同学常说,研究没做出成果,就是白搭;工作过的几家公司都倡导狼性文化,业绩不好的人,活该被骂被欺负。
时间长了,这对小燕的内心产生了两种影响:
极度自卑,但凡一次没达到目标,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认为所有人都这样,即使自己换工作也没用,不管去到哪儿,人们都会用这套价值观评判她。
因此,当无法达到KPI,她便认为是自己无法适应世上的规则。
想到一句话: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换言之,我们都是通过与别人互动,来认识自己、感知自己。
如果处于单一类型的圈子里,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变得单一,会因为没达到标准,而全盘否认了自己。
经过深入的咨询,小燕慢慢察觉到世上还有很多不同氛围的工作。后来,她找到了一份负责户外旅行撰稿的工作,负责对景点、美食、风土人情等进行介绍。
新工作自由度高了很多,同事间交流最多的是旅行心得。同时她也开始去参加户外徒步,认识了很多朋友,聊得更多的是哪里的风景优美、怎样拍照好看、哪有好吃的……
图/摄图网
小燕对此兴趣浓厚,很快便上手了,也慢慢走出了自卑。
当再次谈起往事,她甚至感到不可思议——
“曾经的我居然会觉得活不下去,如今换了圈子,没想到完全换了一种人生!”
筛选社交圈,助力自我成长
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多靠近好的人。
那么,怎样才算好呢?
我们容易联想到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赚钱多、学历高、地位高……
其实,判断好社交的标准并非这些,关键在于去问自己:和这个人相处,我的感受如何?
这里分享4个指标,帮助你判断眼前这段关系是否值得——
“
感受上的好:和这个人相处,让你感到放松、舒适。
“
成长上的好:相处时,会让自己变得有动力,想要尝试和挑战事物。
“
自我评价上的好:你变得越来越喜欢自己,越来越认可自己。
“
生活上的好:让你更加热爱和享受生活,发现乐趣。
对方只需满足其中1~2条,且其他方面没给你带来特别严重的不适,那么这段关系则倾向于是优质的。
生活中,有些圈子看似“高端”,可若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正面影响,则它的意义并不大。
当然,筛选社交是一个过程,中间也会遇到困难,或者会想放弃,我们需要给时间自己慢慢来展开。
图/CC0
我盘点了一些容易产生的疑问,并一一解答——
1. 这样做是否意味着不反思自己,逃避责任?
不是,遇到事情,我依然建议先反思找内因。
如果自己已把该做的做好,可结果还没变化,再试图去看外因,可能是身边圈子造成了阻力。
2. 我要和以前的朋友绝交吗?
不是,这是一种社交的调整,重点在于与更匹配的人增加接触。
当然,如果身边有人会恶意伤害你,我建议你离开。
3. 找不到好的关系怎么办?
社交筛选是一个改变的方向,而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一时离不开当前的圈子。
没有关系,这时请至少理解自己——你当前遇到的困境并非你一人的责任,学会理解自己的难处,允许自己表现得并不完美。
4. 是不是只要我足够强大,就可以不被环境所影响?
必须要承认,环境的影响力相当大,但也不排除有的人意志很强,能不受干扰。
然而,如果你现在还不够强大,容易被干扰,则需要在一个阻力更小的环境里,为自身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自己平稳发展各项能力。
荀子曾在《劝学》里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个厉害的人,其实未必是天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而是善于借助外力去发展自己。
学会了这个方法,相信你会走得更远。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