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而是……

2025-01-27 13:46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工作了一整天,好不容易躺下休息,却被各种想法纠缠,辗转难眠;

假期什么也没做,躺在家里刷手机,却感觉头晕眼花,比平时还累;

明明睡了很长时间,却噩梦不断,更加焦虑……

 

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睡觉等休息方式,但很多时候却总感觉越休息越疲惫。

这是为什么?

冥想专家安迪·普迪科姆指出,这是因为:

很多人的疲劳并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大脑里无意识的杂念。

睡觉虽然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却无法缓解精神的疲劳。

 

要想真正有效地休息,就要掌控自己的意识,带着正念去生活。

 

摆脱精神的疲惫,重整内心的秩序。

图片

睡觉,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总以为,休息就是让身体休息,不承想对于“大脑疲劳”来说,睡觉并不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套叫DMN的“默认网络系统”。

 

而当我们无所事事时,大脑就会启动“默认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脑消耗的能量要比平时高55%。

图片

图/摄图网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下班回家,马上瘫在沙发上追剧、玩手机,却一边玩一边内耗,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人也更累了;

假期宅在家里,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却总想着没做完的工作,结果什么也没做,还觉得身心俱疲……

这就是精神疲劳造成的。

 

我们以为自己在休息,大脑却一刻也没闲着,不断产生着种种杂念。

 

这种隐性的“大脑徘徊”,才是导致我们疲惫的真正原因。

图片

你一直很累

也许是因为不会休息

 

积极心理学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把休闲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比如刷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一种是主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冥想……

 

他发现,采用被动式休闲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感。因为大脑一旦放空就会启动DMN模式,让我们不断反刍,回忆过去、担忧未来,在不知不觉中消耗能量,让我们疲惫不堪。

图片

图/摄图网

 

网友@丽丽 过去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她怀了二胎,为了照顾孩子,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那段时间,丽丽每天睡到自然醒。大家知道了,都很羡慕。

 

丽丽却说,离职后的这段日子才是最累的。

 

失去了公司的约束,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刷手机、玩游戏。

 

每天都睡到很晚起床,却依然感觉打不起精神。

 

她害怕被社会抛弃,却忍不住在做事时分心。然后,又陷入无尽的自责中。

 

好在,她及时察觉到自己的状态,并下定决心改变。不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而是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

 

每天早睡早起,做事时,全神贯注;休息时,也不再一味沉浸于垃圾快乐,而是主动去做感兴趣的事。

 

终于,找回了往日的积极状态。

 

我们常常以为,最好的休息是什么也不做,却忽略了大脑天生喜欢秩序。

 

当意识进入无序状态时,大脑最容易胡思乱想,沉浸在消极的思绪中。

 

要想有效休息,就要关闭大脑的“自动模式”,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心在当下。

 

而保持正念,就是找到这个状态最好的方法。

图片

恢复心力最好的方式是保持正念

 

什么是正念?《十分钟冥想》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正念,就是不带批判地与此时此刻产生连接,就是你能够完完整整地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在心中对此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批判。”

 

一个人要将自己从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就要保持正念。

 

不要夸大对未来的不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当下,对一切保持开放。

 

① 停止批判,接纳所有的情绪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练习冥想时,安迪一直急于摆脱悲伤的情绪。

 

他每天都努力与情绪“斗争”,试图忽略或抵抗它们,却始终徒劳无功。

 

他沮丧地对师傅抱怨:“如果我一直无法摆脱悲伤的情绪,还怎么得到快乐呢?”

 

师傅说:

“那是因为你寻找的是错误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一切都很完美的感觉’,而是无论心中泛起怎样的情感,都能感到怡然自得的能力。”

 

听了师傅的话,安迪如梦初醒。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急切地渴望着快乐,想要摆脱负面情绪。

 

于是,我们给情绪贴上各种标签,认为一些是坏的、不该有的。

 

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便不断地驱逐它们。

 

却忽略了,情绪本身并不会造成困扰,抗拒情绪才是内耗的关键。

 

只有让情绪流动起来,接纳它、看见它,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图片

图/摄图网

 

② 保持觉醒,过好每一个当下

 

在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主人公哈雷德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他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对身边的人也很冷淡,就连亲生儿子患上抑郁症他也没有察觉。

 

渐渐地,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差,日子过得心力交瘁。

 

直到有一天,他走出家门,踏上一个人的旅程,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注意到身边的植物,哪些可以用来治病,哪些可以用来烹饪;

 

第一次察觉到,原来有些事情已经过去,而有些人还在眼前……

 

当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也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许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对过去念念不忘,对未来焦虑不已。

却忽略了,生活只在每一个当下。把当下过好,也就谱写了美好的回忆,构建了遥远的未来。

 

③ 放下执念,允许一切发生

安迪在修行冥想时,有阵子状态特别好。

 

他感觉过去的阴霾一扫而空。那段时间,他非常兴奋,以为自己已经控制了一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不快的感觉又再次浮现心头。

 

他非常困惑,向师傅询问。

师傅说:

“如果你能放弃总想体验美好事物的愿望,而同时又能摒弃对体验令人不快的事物的恐惧,就能拥有想要的宁静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疲惫,都来自过度的控制欲:

 

想拥有快乐、想摒弃烦恼、想获得爱和成功……

 

但人生的剧本,从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

 

只有真正接受这一点,才能不被执念所累。

图片

写在最后

《十分钟冥想》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很大的白纸,纸的这端到另一端分别有一个小圆点,你需要把两个小圆点连成一条直线。

 

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

 

稍有不慎,线条就会变得摇摆不定。

 

但如果每个小圆点旁边都有另一个小圆点,你只要把这些小圆点一个接一个连起来,这条线画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说,人生就是这张白纸,那“此时此刻”就像那些小圆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能让这条线笔直到达终点,而是带着觉知过好“此时此刻”。

 

期待美好,也接纳事与愿违,把控自己能把控的,剩下的交给天意。

 

如此,方能摆脱焦虑、疲惫,收获内心的畅快与释然。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