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在哪吒身上,我看到了缓解焦虑的药

2025-02-18 10:47

打破百亿纪录,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狂飙还在继续。

 

电影做到真正的老少咸宜,有孩子喜欢的插科打诨,也有让大人思考的深沉剧情。

 

故事有笑有泪,到了最后的大战,更是把所有情绪一并点燃。

 

电影能创造出如此的票房奇迹,除了凭借顶尖的视觉特效、精心打磨的剧本,我想还有一大原因,便是电影的主题切中了当代人的精神课题——找回主体感。

 

在心理学中,主体感的强弱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力。

 

电影之所以能让人热血沸腾,是因为我们从哪吒身上,感受到了那股烈火般的生命力在熊熊燃烧。

图片

丢失的主体感 丢失的力量:

什么是主体感呢?

 

一个人真实的样子是A,外界期待的样子是B,接纳A、有选择地活出A,便是主体感的体现。

 

若以A为耻,压抑A,凡事按照B的标准行事,审判自己,强迫自己活成B,则会丢失主体感。

 

故事中哪吒是魔,龙族是妖,这样的身份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

 

在电影的世界里,妖魔皆为邪道,注定低劣,唯有改造自身,修炼成仙才是正道。

 

为了得到世间的认可,哪吒需要参加升仙考试,还要在考官面前压抑隐藏自己的魔性。

 

于是便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剧情:

 

哪吒时不时暴露本性展露不羁的一面,师傅太乙真人就在旁边不停敲打他。

图片

本性与外界标准之间的矛盾,也是现代人内耗的根源。

 

现实中,许多心理困扰都是我们过度压抑本性,过度盲从外界标准导致的——

 

心里想做一件事,担心不被认可,便犹豫或放弃;

 

待人接物时过度反思,总担心自己没让别人满意;

 

一旦没达到外界的标准,就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会在无形中形成巨大的心理消耗,所以人们便变得容易心累和无力。

 

失去了主体感,就会失去生命力。

 

在电影中亦是如此,哪吒一旦压抑魔性,战斗力就大幅下滑,变得连土拨鼠都打不过。

图片

盲从标准,最后却被榨干: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竭尽全力迎合外界的标准,最终却把自己累得遍体鳞伤。

 

有人在关系里无底线地讨好对方,却得不到基本的尊重;

 

有人不断以别人的标准来审判自己,变得自卑且挫败。

 

如果盲从外界的标准,不仅会失去主体感,还会伤害自身。

 

在《哪吒2》中,申公豹一家的经历尤其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父亲申正道接受了神仙们的那套说辞,认为自己妖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于是通过苦修来试图获得机会位列仙班。

 

他还在督促妖怪弟子们苦修时训斥大家:“要恨,就恨你们为什么生来是妖!”

图片

即使自己被哪吒所伤,但一看到背后捕妖队的神仙们,也立马向对方低头,并甘愿接受上位者的“改造”。

 

申正道已把姿态放得非常低,本想以此来获得主流的认可,却没料到自己在神仙们眼中,仅仅只是炼丹的材料。

 

在修仙的路上,申公豹走得比父亲更远,他尽管已经得道成仙,也依然刻苦修炼,是众弟子中最为勤勉的一位。

 

可却因为妖精的出身,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晋升为“十二金仙”,甚至到了最后家人还被神仙们伤害。

图片

相比于申公豹父子,哪吒是幸运的。

 

他被父母深深地爱着。尽管天生魔童的身份让他遭到陈塘关百姓们的嫌弃,但李靖和殷夫人并没有因此嫌弃或打压哪吒,反而是全力去保护他,支持他。

 

这使得哪吒即使生而为魔,也依然能保留主体感。

 

:面对神仙所制定出来的等级制度,他敢于去质疑,并在最后发现肮脏的真相时,能有力量和勇气保护自己,站出来反抗。

图片


图片

夺回主体感,重燃生命力:

 

那么,该如何找回主体感呢?

答案其实就在哪吒两部电影的主题里。

 

在《哪吒1》时,哪吒喊出了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这便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夺回话语权。

 

凭什么是魔是仙,是好是坏得由天说了算?

 

凭什么话语权在别人手上,难道我无权定义自己吗?

 

当能意识到这一点,哪吒便开始觉醒,他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自卑,而能够昂首挺胸地活着。

 

在现实中亦是如此。如果发现自己缺少主体感,不妨去问自己:

 

我是否把评价权都交给了外界?

 

抛开外界标准,我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

 

到了《哪吒2》,这种活出主体感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除了要夺回定义自己的权力,还要直面外界的不满,并且深深地接纳自己。

 

于是,哪吒喊出了那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图片

我知道自己不符合你们的标准,在你们眼中低人一等,也接受你们讨厌我的事实,但我依然要大胆去活出本性。

 

而当哪吒全然接受了自己,所有丢失的力量便也全部回归身体。

 

生命力便如烈火莲花绽放,再一次逆天改命。

图片

曲折向前,便是生命的出路

 

电影中,哪吒的反抗和爆发看得人无比畅快。

 

不过回到现实中,我们依然需要承认一个事实:

 

想要活出主体感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必然是曲折且反复的。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电影一开始太乙真人为哪吒重塑肉身,哪吒提出希望把自己弄得帅气一点。

 

记者问,为什么会塑造一个有容貌焦虑的哪吒,在第一部时他不是已经不在乎别人看法了吗?

 

而饺子的回答真诚又不乏深度:

“一个人内心得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如哪吒这样说了(不在乎别人评价),就一辈子这样践行,那么这人是不真实的,而人性是复杂的。”

图片

真实的人在成长的路上就是会磕磕绊绊,时不时也会怀疑自己,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饺子自己的成长之路也如同哪吒一样,迂回又传奇。

 

他从小热爱动画和电影,可在高考时,还是考虑到了人们说当医生更稳定,是铁饭碗,所以选择学了医。

 

但心中的热爱却从未熄灭,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开始学习动画制作。

 

行外人的身份让他饱受别人的成见,认定他注定走不远。

 

而当他坦诚面对自己心中热爱时,没想到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与创造力。

 

后来他在家“啃老”三年单枪匹马创作出动画《打,打个大西瓜》,并一揽众多国际大奖。

 

再到加入彩条屋获得机会制作动画电影,凭借《哪吒1》一鸣惊人。

 

当有人以为《哪吒1》是运气使然的昙花一现时,他又拿出了《哪吒2》,再创票房奇迹。

 

饺子曾说,之所以选择哪吒的故事进行改编,是因为在哪吒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即使出身不被看好,也绝不轻易放弃活出自己。

 

《哪吒2》的高潮戏,是百万海妖携手龙族举起定海神针,冲破天鼎,所有被压迫的妖族们一同反抗,看得人热血沸腾。

 

在谈论这段剧情时,导演饺子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有压迫,生命就会寻找出路,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挣扎还是不能停的。”

图片

这也让我想起电影最后东海龙王和哪吒的对话:

龙王:“难道你真想要改变这世界吗?”

哪吒:“我想试试。”

 

很多成年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也表示内心深处的一团火似乎被点燃了。

 

好像更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变得更勇敢了几分。

 

其实,不妨记住这一份热血与感动,一点点去恢复主体感。

 

直面本性,冲破世俗成见,即使曲折也要往前走,这便是哪吒的精神,也是生命的出路。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