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2025年光伏变革:6MW 以上项目禁入,光伏发电与绿氢市场的变与局

2025-02-18 11:11
在 2025 年 4 月 30 日之后,一项颇具影响力的政策变动 ——6MW 以上的光伏项目不允许并网,如同投入能源市场湖面的巨石,在光伏发电与绿氢市场激起层层涟漪,这一政策直接颠覆了过去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发展逻辑,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开发”转向“精细化运营”。

光伏发电领域:规模与布局的重塑

项目规模小型化趋势

以往,大型光伏项目凭借规模化效应在发电成本、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如今,6MW 以上项目禁入并网,将促使行业向小型化、分布式方向发展。大量的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项目可能更多地分布在工商业屋顶、居民住宅屋顶等地。例如,企业可能会在自家厂房屋顶安装小型光伏电站,不仅能满足自身部分用电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电成本。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显著提升,或许能从当前的较低占比提升至 30% - 40% 。
项目布局调整
大型光伏项目多集中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偏远地区,如西北的戈壁荒漠。政策调整后,为了实现有效并网,项目布局将更贴近用电负荷中心。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光照资源并非最优,但用电需求旺盛,未来可能会迎来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热潮。这也意味着,光伏发电的布局将从集中式向分散式、从偏远地区向负荷中心转移,以更好地适应政策变化和电力消纳需求。

 

行业竞争格局改变

对于大型光伏企业,其原本规划的大型项目可能面临搁置或转型,这对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投资计划产生重大冲击。而小型光伏企业和专注于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的企业则迎来发展机遇,它们凭借灵活的业务模式和对小型项目的运营经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抢占份额。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企业间的竞争焦点也将从大型项目的开发能力转向分布式项目的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

绿氢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制氢成本波动

绿氢生产高度依赖光伏电力,6MW 以上光伏项目禁入并网可能导致电力供应结构变化,进而影响绿氢生产成本。一方面,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电力供应稳定性可能相对较弱,这可能增加绿氢生产的间歇性,使得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单位制氢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与大型项目有所不同,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也会转嫁到绿氢生产成本中。然而,如果分布式光伏项目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实现低成本、稳定供电,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绿氢生产成本。
新规下,大型屋顶光伏项目若想并网,需与集中式电站竞配,但受制于屋顶租金成本(折合每亩3000~6000元,远超地面电站)及评分规则偏向集中式项目,其竞争力显著削弱。为此,企业开始缩短投资回报周期,部分项目测算周期从20年压缩至15年以内,甚至探索“三年半送电站”等创新模式,以降低政策风险。此外,非技术成本(如居间费)的压缩也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区域居间费或从6毛/瓦降至1-2毛/瓦。

 

项目建设模式调整

绿氢项目通常与大型光伏项目配套,以获取稳定、低成本的电力。如今,随着大型光伏项目受限,绿氢项目可能需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例如,多个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联合为一个绿氢生产设施供电,或者绿氢项目与当地的电网合作,利用分布式光伏与电网的互补电力进行生产。这将促使绿氢项目的建设模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化,以适应光伏电力供应的变化。

 

市场发展机遇

尽管面临挑战,但政策变动也为绿氢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增加,使得绿氢的分布式生产成为可能。在一些对能源供应稳定性和清洁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如工业园区、数据中心等,分布式绿氢生产可以满足其就近用氢的需求,减少氢气的运输成本和风险。此外,随着绿氢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拓展,分布式绿氢生产与消费的模式有望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推动绿氢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光伏发电领域的规模与布局重塑,还是绿氢市场的变动,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光伏行业从“规模为王”转向“价值为王”,绿氢产业从“政策孵化”迈向“市场化竞速”,两者交织出中国能源革命的深层脉络。企业若想突围,需在政策框架内重构技术、模式与生态——光伏企业需深耕用户侧电力服务,绿氢玩家则需绑定高附加值场景,而两者的协同或将成为“零碳时代”的最优解。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谁能穿透政策迷雾,跑通商业模式,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定义市场规则”。
来源:氢能之家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