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视听
TV
Live
视界
导航栏
首页
头条
金普
足球
专题
文体旅
本地宝
深读
氢能
经济
党建
社会
健康
教育
点播
圈子
征集
潮购
视频
直播
文化
媒体聚焦
宣传思想文化
经典实践项目
金普号
政府机构
街道园区
名企名优
教育培训
文化医疗
休闲景点
时尚生活
UAT
Home
>
深读
未被看见的感受,会成为一生的执着
2025-02-19 12:03
在《
我的阿勒泰
》中有一句台词,“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那什么是“我清楚地看见你”,看见你的力量就这么大吗?都比说我喜欢你,还够有力量。
事实上,真的是如此,能在关系中被看见,真的会胜过我爱你,我喜欢你等千言万语的表白。
这是因为能够在关系中被看见,你是会在心态上获得一种被一个人重视的体验,它不是空白的字面意思,而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心灵感受。
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被一个人完全看见的感受。
但说实话,其实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很难会体验到这种被看见的感受,甚至是会为了获得被一个人看见的感受,成为一生执着,而且还会做出一些不惜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被一个人看见。
0
1
左中括号
为了让你看见,我不惜把痛苦放大N倍
左中括号
武志红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的一个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最初,很少获得被看见的感受,他是会一直在关系中追逐这种被看见的感受。
譬如,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的感受总是不能被父母看见,甚至是被忽视,那么她就会为了能够被父母看见的感受,对父母非常地好,那怕是不断地牺牲自己的感受与利益,也会不在乎。
又或者她长大后的婚姻很痛苦,但即便是可以离婚马上摆脱这种痛苦,她都不愿意去做,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种痛苦之中。
其实自己内心的心声就是希望自己所有的不幸与不开心都能够被父母看到,而且甚至是不惜将自己的痛苦放大无数倍,会认为这样你总能看见了吧。
但说实话,如果你的感受在一个人哪里很少被看见,即便是你在怎么折磨自己,对方也会选择视而不见,相反,当你把自己折磨的痛苦不堪后,对方可能还会去挑剔你的各种缺点与毛病,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造就了自身的不幸。
所以,虽然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但如果你把这种期望放在了错的人身上,那么你们就永远不会获得同频的机会,相反你越是去执着获得对方的看见,却会让自己一直身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因此,不要再去傻乎乎地升级自己的痛苦,你要意识到有些人就是永远无法看见你的内心期许与感受,所以,不要在错的人身上留有执念,而是要放下这份渴望,去和自己同频的人构建起彼此的看见。
0
2
左中括号
什么是“被看见”的感受?
左中括号
海灵格有一首诗叫做
《看见》
。
里面说到,
当你只注意到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见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才真正看见他。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也是一个生命遇见另一个生命,爱就发生了,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喜悦而动人,这就是吸引力带来的幸福。
看见是最深的爱,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爱人不是你的爱人,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当你能心怀敬畏地看见他们的独特性,当你能心怀慈悲地看见他们的真实本质,当你能心怀柔情地,看见自己的圆满具足,真爱就发生了。
我想,这就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逐的被看见,这也是精准地诠释了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而能够“被看见”就会获得了这份理解与接纳,因此,这种能够被理解,能被看见的感受,就会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而如果从来都没有被理解,被看见的感受,也就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意志,就一定会对这段关系感到质疑,对对方充满了失望。
“被看见”是一种心灵上的支持,“被看见”是一种真实的肯定与接纳。
当在关系中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感觉时,他是会更加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因为他知道不论是自己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被尊重,于是在关系中就会活的更加自在且洒脱。
左中括号
写到最后
左中括号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必然会存在被看见与不被看见的关系,如果曾经的你还在执着于被看见却很难获得对方看见的痛苦,现在你就有一种人生智慧,就不要非执着在错的人身上了。
如果你渴望被看见的期待是来自于父母,虽然这是最原始的渴望,但也请你明白,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没有能力,没有任何资源的孩子了,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你已经懂得了去寻找能够看见自己的人。
所以,请将自己从让自己痛苦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学会转念,去拥抱能够看见自己感受的人。
又或者你还没有遇见,但也可以去学会看见自己的感受,做自己的心灵父母,自我抚育。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 . 沃克,把这个过程叫做“再抚育”。
是说,一个人是无法改变最初的成长环境,但却可以通过“再抚育”改写现在与未来。
而“再抚育”就是让自己有了对过去经验的觉知,有意识地去构建具有抱持性的关系,在新的关系中
去创造更多深刻的新体验,新经验,来覆盖住曾经旧内在客体关系。
因为在被看见的关系中,
被爱,会长出新的血肉。
来源:意林
深读
大黑山副刊
《长安三万里》没讲的故事,藏着大唐由盛转衰的秘密
全球“最毒”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
丢掉愤怒,开启一场自我治愈的旅行
电视剧热播!解读《清明上河图》中隐藏千年的国家安全危机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
点击右上角
···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