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钱志亮:无条件接纳与有条件接纳

2025-04-08 09:48
“无条件接纳”是指家长尊重孩子本身,接纳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我们想象或期待的孩子。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不失望、不放弃,依旧满心欢喜……

“无条件接纳”也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他当下的状态。

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按照属于他本人的方向和速度去发展,顺应而为,而不是按照家长的需求去摆布。

对于孩子的不合拍或暂时的“不尽人意”,懂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暂时的“落后”“失败”。

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耐心守候,静心陪伴。

图片
“无条件接纳”不是放弃引导和规范,也不是接纳孩子的所有、不切实际地夸赞,也不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满足,一味地顺从和骄纵,儿童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娇惯导致的。

“无条件接纳”是讲原则、有底线的,是讲方法、有方式的。

“有条件接纳”着重于孩子行为的结果:孩子表现良好、达到要求、听话顺从,才会被接纳……

“有条件接纳”是基于成人的价值判断,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决定亲子互动的方式。

比方说,当孩子的学业表现好了,父母就会多表示一点爱;而当孩子犯错了,父母就会减少表达甚至不表达爱,有时还会出手教训孩子,甚至用冷暴力对待等。

其实,无论父母、老师还是孩子,都会有陷入困境和低谷的时候。

当我们期望孩子做到完美的时候,孩子却没有对我们提出高要求。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无论子女成龙成凤还是成鼠成虫,甚至罹患疾病、精神崩溃,都应该接纳他,爱他。

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好的方面,也要接纳孩子负面的情绪、犯过的错误以及与生俱来的弱点。

因为这些表现不管好坏,都是孩子真实的一部分。

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有的爱唱歌,有的爱画画;有的直率,有的细腻;有的做事注意目标,有的关注细节;有的爱在群体中当领袖,有的更懂得与他人配合……

图片
我们要努力探究,尝试适合孩子天性、天份的教育方式。

在“无条件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更易于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敞开自己,建立更多的信任。

电视剧《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用文字、镜头、表演述说着在中国社会变迁下,老百姓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努力。

其中老三周秉昆从小读书就不灵光,成绩也远不如哥哥姐姐,再加上性格憨厚老实,哥哥姐姐总觉得他“很笨”。

他一直都只是个小工人,不能给爸妈争面子,但是他善良、仁义、勤劳、厚道。

爸爸妈妈有事的时候,只有他能做到鞍前马后、跑前跑后地精心照顾。

对于哥哥姐姐的缺席,他从来没有埋怨过;照顾爸爸妈妈,他也从来没有喊过累,没有偷过懒。

他没有多么远大的追求和理想,一心只想着照顾好父母、妻子和孩子,把简单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他用自己的憨厚和善良成全了哥哥姐姐的精彩人生,撑起了整个家,给了父母一个安稳愉悦的晚年。

成绩好、优秀的孩子,将来可能去大城市,或者出国施展抱负;而成绩不好、不够优秀的孩子,则有可能留在父母身边,让父母真正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周秉昆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三个孩子里,两个大的自从六九年走后,像是永远地走了,只有这‘老疙瘩’(秉昆)一直在身边。”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展翅高飞。

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要求妈妈一定要有多么优秀一样。

人生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大名大利,有一些小营小利、小滋小味也很不错。

图片

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也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我们应该欣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平凡。

我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林徽因,一直希望她的儿子梁从诫能够子承父业,像爸爸梁思成那样在建筑学上做出更高的成就。

所以在梁从诫小的时候,林徽因就把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他,并且在外出做建筑文物考察时,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会带上儿子,让他耳濡目染。

1950年,梁从诫参加高考,他按照妈妈的要求填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是,让林徽因万万没想到的是,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

这个结果,让林徽因无法镇定了。出于对梁从诫学习上的了解,林徽因认为梁从诫没有理由不被清华大学录取。

所以她走程序,复核了梁从诫的高考试卷。

在复核的过程中她发现,梁从诫的答题都堪称完美,不过在物理试卷的反面,她发现梁从诫在空白的地方写了一行小字,说他并不喜欢建筑学,他真正喜欢的是历史。

这个发现让林徽因大吃一惊。

她这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她和丈夫梁思成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梁从诫身上,差点摧毁了梁从诫的兴趣。而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虽然林徽因和梁思成因为梁从诫没能继承他们的衣钵感到有些失落和遗憾,但是他们非常尊重梁从诫的兴趣。

最终梁从诫入读北京大学,读了他最喜欢的历史专业,成为云南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再后来致力于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创办“自然之友”。

季羡林先生这样评价梁从诫:

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

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 | 小漠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