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孙兴睿 大连市一一七中学
冬日的午后,当手指抚过《平凡的世界》扉页上"1975-1985"的时间刻度,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路遥用三百万字编织的黄土地史诗里,那些被岁月风干的细节,恰似沙中金粒,在反复阅读中逐渐显露出雷锋精神特有的光辉。
平凡的世界中总是折射出不平凡的伟大,《平凡的世界》的书页间典藏着雷锋精神不凡的解码。在双水村凛冽的寒夜里,孙少平将最后一块高粱面馍掰成两半。这个总在教室最后排就着冷水咽黑馍的少年,用布满冻疮的手将更大的半块塞给郝红梅时,指尖的颤抖与眼里的坚定形成奇异的张力。饥肠辘辘的本能与舍己助人的精神抉择,在这个动作里完成了震撼人心的对抗。直到读到第三遍,我才注意到路遥在此处埋下的伏笔——三十年后成为煤矿工人的孙少平,依然保持着将井下津贴分给工友遗孀的习惯。这种贯穿生命始终的利他基因,不正是雷锋"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的生动写照吗?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从细读中体悟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觉醒。在田晓霞的剪报本里,夹着一则1963年《中国青年报》的雷锋事迹报道。这个看似闲笔的细节,在我第五次重读时突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原来路遥早将雷锋精神的密码编织进叙事肌理:当田晓霞在矿难报道中殉职,她留下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人的生命应该像星辰,即使坠落也要照亮夜空",这绝不是伏笔,而是与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形成了跨越文本的共鸣。
书中金波在青海草原为藏族老人挑水的背影,润叶在乡村教室黑板前写下的拼音字母,甚至王世才妻子惠英默默为矿工们缝补的工装……这些散落在各卷的珍珠,当我用雷锋精神的丝线将其串联,突然呈现出震撼的精神图腾。原来真正的经典从不说教,它只是将人性的光辉深埋在生活的褶皱里,等待有心人的发掘。
雷锋精神赠与我们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长久坚守,是从书中到现实的知行合一。合上浸满批注的《平凡的世界》,封底那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原来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路遥笔下的每个动人瞬间,等待我们在阅读中破译、在生活中播种。当万千个孙少平式的凡人微光在神州大地闪烁,便是雷锋精神最壮美的现代表达。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