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1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何为"成人"。
夫子沉吟良久,给出的答案里既有智勇兼备的才能,更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品格。
今天,当我们的孩子每天背着十公斤重的书包往返于学校与辅导班之间,这个关于"成人"的古老叩问,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2
从"器"到"人":教育的千年叩问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学堂里,老师们最关心的不是考试分数。
孟子带着学生讨论"人本性是善是恶",荀子教学生"用礼仪约束自己",就像现在老师教孩子"饭前洗手""公交让座"一样,他们真正想培养的是有思想的人。
西方的老祖宗也没差,柏拉图让学生学数学、音乐、看星星,不是为了搞专业竞赛,而是想让学生成为内心丰盈的人。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立下的学规,第一条便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这些看似陈旧的训诫背后,我们暂且不论其对错。
它首先藏着先人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知识的习得必须建立在人性的涵养之上。
现在的教育好像让很多人迷了路。
深圳家长群里到处转发"五年级不学完初中数学就落后"的攻略,逼得孩子们像打仗一样拼命往前冲。
但孩子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
3
被异化的教育现场
上海某重点高中的作息表令人心惊:清晨五点半晨读,午夜十二点熄灯。
学生的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计量的碎片,连如厕都要小跑完成。
这不是特例,而是无数中国家庭的日常。
这种教育方式的正吞噬着少年眼里的光。
教育面对的是人,不是机器。
一个女生在周记里写道:"我觉得自己像台不断升级的机器,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升级。"
这种存在的虚空,暴露出功利主义教育最致命的伤口。
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失去"人"。
更可怕的是孩子们的精神越来越空虚。
不少学生张口闭口都是网红主播的名字,却不知道钱学森是谁。
历史课只教考试要考的那几页,传统文化像断了根的树。
4
重建人的生命力量
在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校长坚持让学生每天清晨诵读《弟子规》。
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试图在现代化浪潮中重建精神的锚点。
当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很多成为医生、教师、非遗传承人,她们用生命印证了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那就是唤醒灵魂,而不仅是武装头脑。
某个时刻,孩子们围坐讨论《小王子》,当有人说"玫瑰的刺是为了保护柔软的心"时,教育正展示它动人的启蒙。
芬兰的教育改革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比如有森林课堂里,学生通过观察蚂蚁学习生物链。
烹饪课上,数学知识在调配食材中自然习得。
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暗合了《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让知识回归滋养生命的本质。
5
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温"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
但这次,不该再把每个生命当作待加工的玉石,而是要让教育成为琢玉人手中的活水。
既雕琢形制,更浸润灵性。
让我们的孩子眼中除了有数据有知识的光泽,更有星月的清辉。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