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教育就是,不把说教当沟通

2025-05-30 15:20
图片

全文1012字,阅读用时3分钟

图片

1

你家的对话,是不是总像在开会?

"写完作业再玩手机!"

"多背两遍单词!"

"你看看人家小张!"

这些话一出口,孩子要么低头抠手指,要么翻白眼顶嘴,最后往往以摔门声收场。

你以为是沟通,其实孩子听到的只有:"你不行,你得听我的。"


为什么越说越没用?

心理学早就发现,人听唠叨就像被蚊子围攻。

开始还有点影响力,听着听着就烦了,最后满脑子只剩"闭嘴吧"。

说教根本不是沟通,是单方面宣布"判决书"。

2

说教和沟通的区别很大

说教是高高举着鞭子,沟通是蹲下来牵着手。

北京一所中学做过实验:让家长录下平时和孩子的对话。

回放时,八成家长自己都听不下去。

三分钟蹦出八个命令,孩子全程说的话凑不够一条微博。

有个初中生的吐槽特别扎心:"爸妈总说要当我的朋友,可每次开口就像教导主任训话。"


真正的沟通,其实就两招。

一招是,把"你必须"换成"你怎么想"

孩子说"不想上学",别急着吼。

试试问:"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记住,这时候忍住说"我当年比你苦多了"的冲动)

另一招是,把嘴巴缝上,把耳朵掏干净。

国外有个爸爸分享,女儿哭诉被同学排挤时,他硬是憋住没插话。

结果女儿自己擦干眼泪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看,有时候孩子缺的不是建议,是说完话的机会。

4

你以为的苦口婆心,可能是慢性毒药

上海跟踪了500个家庭发现:

天天说教的家庭,孩子到青春期抑郁焦虑的比例高一半。

能真正沟通聊天的家庭,孩子遇到挫折时更冷静,也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说教对孩子来说,有时候真的是无形的伤害,真的会把孩子说"傻"了。

如同总被塞标准答案的孩子,遇到开放题就懵圈。

脑科学扫描显示,他们的脑子活跃区域比同龄人少三分之一。

还有一个,就是把孩子推远了。

有个抑郁症女孩治疗时说:"爸妈说的都对,可我不想管对错,我更想他们对我多一点温暖,而不是总要什么对错。"

4

怎么把"训话"变"沟通聊天"

第一招:先当树洞,再当导师

深圳有个班主任搞"沉默十分钟":每天早读前让学生随便说。

结果最刺头的男生在周记里写:"原来真的有人愿意听我瞎说。"

第二招:接住情绪比讲道理重要

比如,孩子考砸了。不是说"早告诉你多做题!",因为这句真的有100的杀伤力。

而是说"这次没考好,你心里也很难受吧?"

科学家发现,这种共情式回应能激活孩子大脑的"理智开关"。

第三招:时不时自曝黑历史,比摆架子管用

有位妈妈在家长会坦白:"我初二考过倒数第二,躲在厕所哭到打嗝。"

当晚女儿就抱着日记本来找她,要知道那本子锁了三年没让人碰过。

6

最高级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长脑子

有位名师的绝招是,提问后必须闭嘴三分钟。

就这么点耐心,培养出了很会思考的孩子。

我们也可以试试这些万能话术:"这想法有意思!能具体说说吗?"

"要是你当家,你会怎么处理?"

"我年轻时也干过蠢事,要听听吗?"


教育不是往空瓶子里灌水,而是点燃心里的火把。

下次想开口时,先摸摸自己耳朵,是支棱着准备听,还是已经自动关闭?

因为这决定你是准备说教,还是和孩子沟通?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