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尊重孩子的心理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025-06-09 14:20
图片


动物的差异一般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人的差异则既表现在生理方面,又表现在心理方面。


01

知觉差异


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大脑对感觉信息积极主动进行解释、组织、加工、理解、概括的高级认知过程,知觉是人的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个性倾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快慢差异比如小学老师经常会使用卡片教学法,来让孩子学习生字。看谁认得快、口算看谁算得准、单词看谁记得多等。

老师的卡片刚展示,有些孩子就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而有些孩子等别人都说完了,才想起答案,连忙点头认可。

图片

知觉的正确性差异同样是抢答,有些孩子抢得快,但是出错率高;而有的孩子就能做到既快又对。

这其实是知觉的恒常性在发挥作用,以确保在纷繁变化的物理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稳定判断。

大小、形状、方向、明度、颜色恒常性机制如同精密的认知滤镜,协同过滤环境干扰,构建起稳定的认知框架。

知觉的持久性差异有些孩子做前几道题没有问题,但是做后面几道题就不行了,脑子跟不上——知觉的选择出现困难。

这些会受遗传与脑发育、神经功能、‌健康状态(如睡眠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过敏疾病等)等生理因素影响,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如‌物理环境(嘈杂噪音、频繁干扰)、‌家庭与社会环境‌(父母冲突、家庭暴力或过度溺爱)、‌教育环境‌(学习材料难度、班级规模、教学方式等)。

知觉的通道差异一些儿童可能对颜色特别敏感,而另一些则对声音更为关注。部分人对颜色或声音的敏感度更高,能快速捕捉细微变化,而另一些人可能对形状或空间关系更敏感。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同一环境下不同人对事物的优先关注点不同,例如艺术家往往对视觉细节更敏锐,音乐家则对音调变化更敏感。

有些孩子是听觉通道学习的人,经常“偷听”;而有些孩子是视觉通道学习的人,必须“眼见为实”。

视觉型学习者依赖图表记忆,听觉型偏好听讲,动觉型需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表现更优,而阅读型学生可能更擅长理论学科。

知觉的负荷能量的差异也就是看孩子一下子能装多少东西到脑子里。如果超过这个负荷,即使他的眼睛睁着,也是视而不见,再也装不进东西了。

偏整体认知与偏部分认知的差异比如在观看一幅包含复杂几何图形的画作时,不同观察者可能会注意到不同的形状或图案;有些人可能首先看到整体构图,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细节部分。

同样读一篇课文,有人更关注大致意思,有人关注生字词;有人二者兼顾,既能说出大致梗概也解决了生字词;当然也有人什么收获都没有,绝对的“陪读”。


02

语言差异


有些孩子学语比较早,10个月就开始喊妈妈;而有些孩子要到一岁半才开始喊妈妈。

有些孩子语言水平比较高,小嘴儿可能说了;而有些孩子口拙,心里都明白,但就是不敢说或说不出。

另外,还需要留意孩子的言语是否正常、口齿是否清晰、前后是否连贯以及思维是否破碎等

有的儿童言语语言方面发育有问题,比如构音问题(替代、遗漏、添加、扭曲)、节律问题、声音问题(音质、音调、音量、共鸣、持续性即口吃)等言语方面问题和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内容的语意系统问题、语言功能的语用系统问题、失语症等语言方面问题。


03

智力差异


众所周知,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智商低。

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和效率,这是事实。

智力存在着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比如两个孩子在测试的情况下,智商都是120。其中一个孩子言语智商是140,操作智商是100,平均智商120;而另一个孩子的操作智商是140,言语智商是100,平均智商也是120。

如果这两个孩子手拉手去上学,彼此之间还是会拉开差距。

智力差异还和智力发展的速度相关。众所周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12岁之前,12岁前的关键期是6岁之前,6岁前的关键期是3岁之前。

智力还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

有的儿童甚至出现智力问题智力残疾属于智力问题很好理解,学习明显跟不上,也很让人头疼;智力超常其实有时也会让不少孩子感觉困苦:在教室陪一群所谓的“笨蛋”读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难怪当年苏轼说“唯愿我儿愚且鲁”。每个家庭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吃够聪明苦头的苏轼却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鲁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这就等于过上了公卿的生活了。

图片

还有一种智力问题是“白痴学者”,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极差,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但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这类人可能有奇特的计算、音乐、美术天赋或奇特的记忆人名、地名或日期的能力,电影《雨人》里的哥哥就是有非凡的数字能力。


04

学习技能差异


学习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识、拼、译、算。

“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听的态度,第二是听的能力

有些孩子听的时候好像不认真,但是如果喊起来回答问题,又能答对,似乎不影响听的效果。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跟这样“漫不经心”的人交流。

“说”主要包括说的形式和内容,说的形式主要指说得是否清晰、能否说普通话,说的内容是指是否言之有物。

“读”主要包括阅读和朗读。有些人阅读好,朗读不好,因为朗读比阅读要求更高。阅读只需要用眼睛看,而朗读不一样。

好多小学课文要求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朗读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多种感觉器官:眼睛看、耳朵辨、嘴巴说。

“写”包括书写和写作。书写主要指字写得好不好看,笔顺、笔画有没有写对;写作通常指作文。

“识”识字和辨识。识字是能否记得之前学过的字和读音,下次再出现的时候能不能认出来;辨识是区分形近字,比如战士的“士”和土壤的“土”。

“拼”包括拼音和组词两个方面。有些孩子拼音遇到困难甚至障碍,有些孩子是词汇量和组词不行。

例如用“打”来组词,有些孩子是这样回答的:打人、打头、打脸、打屁股、打腿、打脚……而有些孩子却是这样回答的:打水、打井、打电话、打车、打鼓、打油、打球、打牌……

“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译,另一方面是家乡话和普通话的对译,是否能切换自如。

“算”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算,例如“1+2=3”;另一方面是估算

例如,过马路的时候那头来了一辆车,它离我大概有多远、速度大概是多少、开到我这儿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马路有多宽、我行走的速度是多少、我过去大概需要多少时间,通过时间差可以决定我是自己先过马路还是等车先过。

我国每年大概有7到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就是估算出了问题。

儿童的学习障碍包括算术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拼写障碍、拼音障碍、表达障碍等。

还有不少孩子由于生理脑损伤、神经协调问题、低血糖、处境不利等因素导致学业不良。

更有好多孩子是因为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导致学业不良,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态度、意志力、坚持性、独立性等等。有些人很聪明,但是学习品质不好,同样会被淘汰。


05

情绪差异


不同儿童在面对相同情境时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些儿童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或沮丧,而有些则能更冷静地应对挑战。

儿童在情绪方面发育有问题,又称儿童神经症问题,包括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退缩、爱发脾气等。

儿童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不安行为并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

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恐惧、胆怯、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口干、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或因入园入学或亲人病故而引发的分离性焦虑,或因过度担心不切实际的烦恼而引发的过度焦虑,或因恐惧与人交往或所处新环境而引发的社交性焦虑

儿童恐怖症是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并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而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生活和社交等。

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临床上分为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特殊环境恐怖(如高处、学校、黑暗、密闭、广场等)。

儿童抑郁症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失落悲伤失望、兴趣缺失生无可恋、沮丧自卑自我否定、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社交中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想去上学、不想和打交道、不想见人)、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

图片

有的表现为行为冲动、愤怒,不再在乎别人评价、自暴自弃、谈论自杀、绝望或无助;有的物质滥用、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甚至接触毒品。

它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等特点。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为7.4%。

儿童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观念)与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检查)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突发的负性生活事件、强烈的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躯体疲劳、睡眠不足等等所诱发的情感爆发、痉挛发作、瘫痪、大小便失控、失明、失音、失能、自伤等,一般找不到器质性的病变。

儿童癔症以躯体功能障碍表现形式为主,情绪不稳定型个性儿童相对更容易患癔症。


06

行为差异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儿童单项行为异常的发生率高达30%-50%,行为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20%。

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13.97%至19.57%之间。包括遗尿、偏食挑食、神经厌食、吮吸手指、啃咬指甲、梦游症、夜惊、磨牙、恶梦、擦腿综合征、违拗对抗(不服管教)、离家出走、旷课逃学、自伤行为、缠人、人来疯、抽动秽语综合征、考试综合征、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法行为等。

也有儿童出现性别倒错问题,包括恋父恋母、性别身份倒错、异性装扮癖、对性问题过分好奇、玩弄生殖器、露阴癖等。

同样是多动行为,有的是选择性多动症,比如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能持续很久,但是听课最多十分钟就坐不住了。有的孩子是持久性多动症,小动作没歇着的时候,即便是很严肃的环境也不能自已。


07

社会能力差异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自理、自制、交往、社会化等。

自理能力包括:吃、喝、拉、撒、睡、穿、梳、戴、抹、卫生、劳动、整理这12项。

这些乍看孩子都会,但是彼此差异很大。比如,喝水的动作谁都会,但是孩子养成自主补水的习惯了吗?

自制能力即能否管得住自己的自控力:能否管住自己的思想,不胡思乱想;能否管住自己的情绪,别“一会儿人、一会儿鬼”;能否管住自己的言语,轮不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学会闭嘴,想发言先举手,说的时候合适音量、合适内容;能否管住自己的行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碰;能否关注自己的意志,遇到困难咬牙坚持。

交往能力,要学会和不同年龄、不同辈分、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

社会化,就是能不能迅速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环境。

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技能和策略各不相同:一些孩子可能天生擅长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才能融入集体生活。

图片

有的儿童交往技能出问题,比如不自知、不自信、不知人、不知理、应人难(指交往紧张、群体恐怖、团队障碍)。

不少儿童还会出现社会适应问题,包括不自理、不自控、不知事、不知趣、应境难(指不合群、人际关系问题等,水土不服、规则适应困难、学业适应困难等,比如观念认为的不能、主观能动性的不愿、价值观的不屑。)

有些孩子会出现品性问题,也称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以反复的持续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为特征,有冷酷-无情特质(缺乏共情和内疚感)。

比如,说谎欺骗、常说脏话、欺负与霸凌、恋物与偷拿、破坏与反社会、偷奸耍滑偷懒等,并可能在成年后发展为其他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或犯罪行为。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5-9岁儿童CD患病率约为1.1%,10-14岁儿童CD患病率约为3.6%,男女比大约为1.8:1 。


08

性格差异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如内向或外向、乐观或悲观等。这些特点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方式、兴趣爱好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还有不少儿童会有个性问题,比如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刚愎自用、蛮不讲理、偏执狭隘、粗鲁暴躁、霸道任性、过度依赖、胆小孤僻、敏感嫉妒、优柔寡断、退缩、过度虚荣、任性妄为、敌对、自卑、神经质。


而孤独症谱系障碍则包括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非典型孤独症,如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就是“三联症”,主要体现为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都具有本质的缺损,也有把狭隘兴趣列为特征的。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