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近300位专家齐聚!这场发展心理学研讨会,藏着教育与科研的新方向

2025-09-02 11:12

2025年8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全国发展心理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与医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发展心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会议期间,共开展16场主题报告、3场说课磨课、2场工作坊和1场圆桌论坛,内容涵盖发展心理学前沿研究、教学实践创新、学习困难干预、体育与心理融合以及AI在教育中的应用等重点议题


图片



AI与发展心理学的融合

教学科研及学科探索

1


在AI技术快速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会议多位专家围绕 AI 与发展心理学的融合展开深入探讨。


香港理工大学胡详恩教授在会前工作坊中提到,AI时代,部分教师工作已被取代,这推动教师角色向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智能。教师需重新定位自身价值,以适应教育生态的革新。同时,面对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更新换代,当代教师需提升数字素养、主动参与教育变革,积极适应并充分发掘AI功能,如个性化教学工具和智能评估系统,以优化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内驱力。


华中师范大学孙晓军教授在正式会议上发布发展心理大模型,当前发展心理学缺乏专业化AI工具支持,该项目构建了首个发展心理学领域专用大模型,推动学科与AI深度融合,赋能教育发展与科学研究,提升教育与科研的智能化水平。该模型融合了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案例,能提供领域知识查询、案例推理分析、发展阶段分析等功能,适用于学习与教学、教育评估、科研和科普等场景,其优势在于足够专业、可靠、真实和具备知识深度。


华南师范大学张卫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已成为继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之后的“第三环境”(智能体环境),推动发展心理学研究从“人-人互动”扩展至“人 - 智能体双向互动”的新维度。这不仅催生了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领域的15+项前沿课题,更在方法论和伦理层面提出了系统性挑战。此外,传统“六品”(梦想、心态、能力、行动、沟通、韧性)能力框架被解构,代之以六大“核心能力”:身心健康力、跨界创新力、人机协同力、社会共生力、生涯应变力和意义建构力。


清华大学伍珍副教授分享了跨学科教学探索实践,她提到智能技术推动心理学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会以现象驱动和项目式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从而应对 AGI 带来的研究对象从“人”向“跨智能体”的范式转移。同时,她还介绍清华大学设立“心理、脑与认知科学(MBM)”本科专业,构建起“多证据 - 多视角 - 多方法”的交叉培养框架,课程体系覆盖心智演化、神经机制、类生智能研发等前沿领域,通过“现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实现“宽而深”的知识整合,强化具身认知与研究技能训练。


西北师范大学康廷虎教授指出课程建设需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促进课程、教材、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他进一步分析,线上学习虽具有“自由灵活”特征,但其本质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践场域,现实中存在“教育投入-收获”的矛盾。他通过研究发现,线上学习者可分为调整型、熬夜型、午后型以及晚读型四类,且学习效率呈现“晚读型>午后型>熬夜型”的特点,这表明学习效果与时间投入呈非线性相关,因此需重新审视“稳定规律”对线上学习的必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周晓林教授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重塑科研生态,大模型与AGI的突破为心理学研究开辟新路径,深度学习算法的迭代还推动传统心理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作为学科引领者,华东师范大学通过调整结构、招揽人才等系统性举措推动创新。最后他强调,心理学研究需主动响应国家需求,在服务社会、突破技术瓶颈、引领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力,争走科学前沿。


山东师范大学纪林芹教授提出发展心理学课程设置需本硕一体,分为前置课程、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模块,内容需广泛且与学生自身相关。在教学目标上,她明确需让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并能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开展研究。为实现科教融合,她进一步建议从课程内容重构、科研素养训练、科研实践强化三个方面发力。同时她也反思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学生协调学习与科研时间有难度,创新性实践质量待提高,精细培养还需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


辽宁师范大学刘文教授结合困境儿童研究分享人才培养与实践经验,介绍了培养学生的方法,即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大赛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帮助积累论文发表经验。在研究层面,她概述了困境儿童相关研究,分享了团队关于困境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元分析研究。在实践干预上,她深入介绍通过敌意归因偏向训练、宽恕干预等方法帮助困境与留守儿童预防反社会行为,还依托相关理论和 STEP 系统制定 “爱心妈妈” 父母关爱方案。


学生心理健康的聚焦

研究与干预实践

2


浙江大学何洁教授通过十年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发现,早期干预对儿童身心发育的深远影响:早期发育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阶段,还可能延续至成年期。基于此,教育实践应采取相应措施:构建系统化早期教育体系,确保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相互衔接;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针对个体差异提供精准干预;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张丽锦教授基于双维度框架,系统考察3-6岁幼儿在社会善念发展中的认知-行为分离现象,揭示接受者偏好信息与心理理论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接受者偏好信息显著影响幼儿社会善念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社会善念认知与社会善念行为不断增长,且不同接受者偏好信息的作用不同认知和情感ToM在接受者偏好未知时对幼儿社会善念认知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幼儿社会善念认知与行为的发展还存在差异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陶沙教授指出,学习需要系列技能支撑,其中阅读需适应文字特征建构文字解码认知技能,因此阅读学习困难需精细评估认知技能以实现针对性干预。她进一步分析不同语言的解码特点:汉字因视觉复杂、形音联系不透明,解码发展时间更长,且与快速命名、正字法知识相关,而我国学习者英语解码的突出问题是字母-语音自动化整合困难,与音位加工等相关。此外,她还提到阅读态度、效能感等对阅读学习至关重要,相关训练可提升阅读表现,同时认知灵活性不足等可预测心理行为问题,建议基于学校、社区开展持续性评估,为改善阅读困难学生心理状态提供实践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蔡丹教授强调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认知、大脑、情绪情感等多个方面,且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数学学习困难属于学习困难的一种,可通过数学任务、认知任务进行判断和评估。为帮助数学困难儿童,他进一步提出从生理、环境、认知行为训练、专科门诊等方面提供发展性支持,并建议参考《儿童数学与认知训练手册》开展实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林裕雄医生从专业角度介绍学习困难、智能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可通过药物治疗、神经调控干预、学习技能训练和辅导三个方面进行治疗。此外,他还详细介绍医教协同干预流程,一是初步建立“学校-医院-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多方联动干预模式,二是初步建立“数学障碍”和“阅读障碍”的标准化评估和分级干预内容,三是探索“学校-医院-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多方联动模式的长效机制。


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张子路校长分享融合教育实践,在政策引领、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数据驱动下,学校推动特需学生从“边缘生存”转向“主体性成长”;通过包容性环境重建自我认同,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目标。在实践上,采取“双轨联动”实施策略、“五位一体”支持体系,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家长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准建立评估系统。


武汉体育学院王磊教授提到国家战略导向下的 “以体强心” 政策框架,强调通过体育活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尤其针对18-24岁群体的抑郁焦虑防控,要求科学构建运动干预的时间、频率、强度三维参数体系。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他进一步提出“体智融合”教学范式,包括在常规学科教学中嵌入动态身体活动、重构课间休息、协同开发教案等方式。为深化实践,他还构建 “三动体育课堂” 融合模型,从课程重构、技能拓展、科学评估三方面推进,实证验证运动对课堂专注力及学业表现的促进作用。



发展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对接

供需对话与路径

3


北京体育大学王英春教授分享 “心理 + 体育” 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她首先介绍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学科历经 65 年建设,已构建 “本硕博” 贯通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交叉特色。学科紧密对接 “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战略,聚焦竞技运动心理、运动健康心理、运动认知心理三大方向,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分层培养上,她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科阶段强化 “厚基础、强体育” 理念,硕士阶段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采用 “双导师制”,博士阶段则聚焦运动训练与竞赛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各阶段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方向。


上海体育大学王小春教授指出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学科以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为特色,已实现从本科到博士点的跨越式发展,深度服务体育强国战略。针对学生首次参赛的实践需求,学校创新构建 “校内组织-协同指导-实战演练” 三维体系,通过校内遴选、双导师指导、动态会诊提供支持。同时,学校还立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打造心理学主导、体育学辅助的跨学科实践体系。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 “以赛强能” 机制,推动 “心理 + 体育” 模式向社区、运动队延伸,实现双向赋能。


在“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标准与实践需求:高校与中小学的对话” 圆桌论坛中,广西师范大学莫秀锋教授提到,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不断加强,但挑战在于期望和实际的差距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高需求、高风险、高综合”“低课时、低认同、低资源”的三高三低困境,且应用心理学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有待健全,社会观念有待更新,心理健康仍具有污名化、病耻感。针对心理健康老师的培养现状,建议在伦理范围内、老师指导下、管控风险中加强学生的实践强度,缩小差距,参与案例研讨,同时拉进家庭力量,在实际中持续督导、跟进。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王京兰校长提出,中小学校长选拔优秀心理老师,最重要的是能上好心理健康通识课程,设计和执行课程活动;其次还需要有危机干预能力、团体/个体辅导、测评追踪等综合素质能力。


青海师范大学李美华教授明确心理健康老师核心能力标准,包括师德师风(正确的政治导向、育人导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紧跟前沿学科动态)、育人能力(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教书育人)、发展能力(规划自我长远职业生涯,申报中小学生课题,转化科研成果)、人格魅力(有幽默、共情、爱心耐心等重要的心理特质)。


华中师范大学赵庆柏教授分析高校培养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渠道、选择有限,指导思想有时过于理想化;存在课程匹配困境,大学老师一线教学经验少;培养时间有限,心理学分支多,教学实训课时不足。建议大学教育要为用人单位打好基础,多方多沟通、碰撞,制定措施。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汉强所长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承担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生存挑战、价值挑战、发展挑战。为此,大学学生可以从找组织、打胜仗以及建同盟三个方面实现到中小学教师的过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耿喜玲老师结合自身工作体悟指出家校社对于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她提到,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重新定义上课内容,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对学生群体的特征、应对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实操能力也随之加强。同时她认为,心理健康老师需要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给出实操、有效的建议,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道德情操和符合职业要求的性格特征。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唐洪分享家校社共育师资培训经验,建议在职后培训中加入有关政策法规,社工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教师实务、社工实务、家庭教育实务等课程,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拓展课程。


与会嘉宾共同畅想,通过中小学与高校深度合作,未来五年有望培养单项专业能力人才,开设特殊班;借助AI开发具身认知训练手段;培养综合交叉学科人才,提供判别学生心理问题清单;防患于未然,让干预介入走在问题严重之前;形成多元化师资培养体系、阶梯式课程体系、家校社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健康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体,推动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高校与中小学相互帮助,破解难题。


在会议的最后环节中,3场说课磨课聚焦不同学段心理教学实践,亮点纷呈:华中师范大学李旭副教授以棉花糖实验视频引入“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主题,讲解自我控制的脑机制、影响因素等内容,并通过微助教平台开展多维度评价。北京市石景山金顶街第二小学罗佳瀛老师围绕“剧说外号事”,以互动游戏、情景演绎等形式引导教师体验外号的心理影响并探索应对策略;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凌霄老师结合“最具情怀辞职信”热点,引导学生剖析职业价值观,设计递进式任务帮助学生明确自我价值优先级。


图片


此次研讨会汇聚发展心理学领域前沿智慧,搭建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沟通桥梁。


在AI技术持续革新、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凸显的新时代,发展心理学正朝着更智能、更精准、更贴近需求的方向迈进,期待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速落地,为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END




来源 | 第五届发展心理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纪要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