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当孩子说自己被欺凌了,家长该怎么做?

2025-06-30 13:23

摘要

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被欺凌的经历时,家长的回应不仅会影响事件的解决,更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和道德秩序的认知。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家长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孩子探索规则与公正以及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若恰当运用这些策略,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应对欺凌困境,守护其身心健康,助力孩子智慧成长,成为善于思考、尊重差异且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个体。

当孩子一回家就甩下书包,带着或伤心或委屈,甚至是害怕的神情向您诉说自己被欺负的经历时,家长应如何做?相信家长们都清楚这是一个关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刻,需要谨慎对待。父母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力,而不是仅仅采取保护或干预措施。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家长可以采取一系列富有智慧且有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应对策略,更好地帮助孩子应对这一困境,实现积极成长。

图片



01

尊重感受体验,开启对话之门

儿童哲学强调尊重儿童的独特视角和主观体验,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认知主体,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感受都是真实且有价值的[1]。当孩子诉说自己被欺凌了,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成人既定的判断标准,了解孩子的艰难处境和感受。

例如,避免直接追问“为什么被欺负”,转而用温和且专注的语气对孩子说:“跟我讲讲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让你最难受 / 生气 / 害怕的是什么?”替代“他们是怎么欺负你的?”引导孩子在复述事件的同时充分表达情感。 不要急于评判对错,或者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应对,而是让孩子具体叙述所面临的 “欺凌”场景。孩子对于“被欺凌”或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孩子可能因一次言语羞辱而内心深受创伤,有的孩子则可能对频繁的排挤更为敏感。

家长要耐心听孩子描述,因为这是他们切实经历的真实遭遇。例如,孩子哭诉被同学起了难听的绰号,家长不能简单地回应“别管他们,只是个外号而已”或“你要学会坚强”,而是要认可孩子的难过情绪,说:“被人这么叫肯定不好受,我能懂你的心情。” 

这样的尊重倾听能够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空间,让孩子知晓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被父母认可与重视的,从而更愿意与父母深入交流,也为后续妥善处理问题奠定前提基础。



02

引导反思回顾,明晰内在事理

儿童哲学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提问和对话来探究问题[2],这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同样适用。家长可以在倾听后,与孩子一起回顾整个事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例如,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他为什么要那样做?”“除了告诉老师,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再欺负你呢?”通过这样的探讨,促使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孩子会意识到是对方的一时冲动,或者是彼此之间存在一些误会。同时,也帮助孩子回顾自己当时的应对方式,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处理途径。同时要引导孩子区分事实与评价,比如“他说我是笨蛋”的评价,不等于“我真的是笨孩子”的事实。 

这样的反思和探讨不仅能让孩子对这次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的思考和应对能力,使其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同行为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从而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保护自己。



03

培养同理心,化解消极情绪

儿童哲学倡导培养儿童的同理心[2],让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当孩子遭遇欺凌后,往往会充满愤怒、委屈等消极情绪,如果能引导孩子暂时站在欺凌者的角度思考,或许能帮助他们化解一部分情绪,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此类情况。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也许那个欺负你的同学当时也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才做出了不好的行为,不过不管怎样,他这样做就是不对的。那你觉得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能让他知道这样不对,同时又不会激化矛盾呢?” 

通过这样的话语,让孩子试着去理解他人可能存在的情绪问题,同时也启发孩子思考更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避免陷入一味地怨恨或者愤怒情绪中[3]。有助于孩子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营造更和谐友好的氛围,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04

探索规则公正,寻求合理解决

儿童哲学关注儿童对于公正、规则等概念的理解和建构[1]。在孩子被欺凌这件事上,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校园里或者生活中的规则以及什么是公正的处理方式。让孩子直接报复或是“打回去”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当孩子提出要“以暴制暴”时,家长不要立刻鼓励或否定,而是询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让孩子自己权衡,从而明白冲动行事的弊端,选择更为理智、合适的应对策略。可以与孩子探讨:“我们的生活是需要规则的,就像在学校大家要互相尊重、不能欺负别人,大家都要遵守,他欺负你就是违反了规则,那我们可得按照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无论是选择向学校反映、与对方家长沟通,还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善与同学的关系,都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权参与到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你希望我联系老师,还是先由你自己尝试沟通?”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让他们明白依靠合理的规则和公正的途径能够维护自己权益。这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也能增强他们在面对不公时的自主意识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05

关注持续成长,助力心灵修复

从儿童哲学角度出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欺凌事件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痕迹,家长要持续关注其后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

比如,多留意孩子在学校是否会害怕与同学相处,日常情绪是否稳定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分享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重建对人际交往的信心,让他们逐渐走出被欺凌的阴影,继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孩子进一步探讨关于友谊、尊重、权力等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话题,让孩子在经历中不断丰富自己对世界、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使其内心更加坚韧且充满智慧。

总之,儿童哲学并不提供标准答案或是解决步骤,而是帮助家长通过对话与思维训练,引导孩子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建构意义。当孩子说自己被欺凌了,家长若能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尊重孩子、引导思考、培养同理心、共同探索规则以及持续关注成长,就能将危机转化为道德成长的契机。孩子才能在家长的智慧引导下真正成为善于思考、尊重差异且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加雷斯·B. 马修斯. 与儿童对话[M]. 陈鸿铭,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河野哲也. 没有唯一答案与孩子开启哲学对话[M]. 杨振宇,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3]桑德拉·邓斯米尔,杰西卡·杜威,苏珊·毕奇. 我挨打了:陪孩子应对友谊困难和校园欺凌[M]. 徐雪燕,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年第18期。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外国语学校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