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孩子在课堂上缩成“隐形人”,一上台就紧张得手抖?别急,自信可以被“排练”出来。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校长刘永奇提炼出四把“舞台自信钥匙”,一起来看看吧~
1
课堂就是练功房
课堂、读书分享、旅行汇报等日常情境都是练习公共表达的天然“舞台”。
在我们学校里,演讲不会只让一两个孩子上台。
因为我们一学期只有20周,如果一次国旗下演讲只有2个孩子,那么一学期只有40个人。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没有在国旗下为全体的几千名师生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
在我的学校里,小学部全员上台,特别购买了合唱台阶,让台下每名师生能看到台上的同学。
家长应鼓励孩子在课堂上主动举手讲题,日常可以用 PPT 展示自己的阅读或探究成果,并至少排练十几遍再展示,做到对幻灯片内容烂熟于心。
2
身体语言撑气场
腰带以下是无效区;腰到肩是舒适区;肩到头是高能区。
舞台上的手势应主要活动在腰带到肩部的“舒适区”,自然伸展即可;肩部以上属于“高能区”,只有在需要强烈情绪表达时才使用,否则易显生硬。
西方戏剧要求演员的视线越过第一排,注视更远处的“第二层观众”,这种做法既照顾全场又能瞬间放大气场。
刘校长提醒家长,在家里可让孩子站在椅子上朗读,盯着墙面稍高于眼平线的位置训练,久而久之,站上任何舞台都能稳住眼神与姿态。
3
安全感垫底气
安全感来自父母的感情;父母亲密,孩子才敢抬头看世界。
真正的自信离不开深层的心理安全感,而安全感首先来自父母之间的亲密与支持。
我曾走访过北京一些知名学校,后来有位朋友找到我,说他的孩子极度不自信。见面时,我发现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见到我时浑身发抖,始终不敢与我对视,哪怕只是偶然瞥到我的手机,也会慌张地道歉:“对不起,我看了你的手机。” 这些细节都透露出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在此,我想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孩子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之间的感情。父母关系亲密融洽,不仅能给予孩子极大的心理慰藉,还会让孩子对未来健康的婚姻关系产生美好的憧憬。
当时,面对这个比我高一头的男孩,我尝试给予他拥抱。可他却像根木桩般僵硬,完全不知如何回应。我又教他握手时要用力,以此展现尊重与自信,但他拥抱后很快就想抽离。
此后,我坚持每周和孩子沟通交流。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每次聊完天,孩子妈妈都会告诉我,孩子会哼着歌去写作业。我还特意叮嘱孩子的父亲,要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比如登山时的拥抱、牵手,用这些方式传递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每天一次拥抱或击掌都能给孩子注入“被支持、被接纳”的信号;同时少用“别人家孩子”比较,帮助孩子聚焦自身长处,屏蔽外界负面评价,自信才会自然生长。
4
应急处置变高光
真正的防错策略,来自台下几十遍演练和对稿件的深度理解。
在一次国旗下演讲中,轮到我们的一名同学上台发言。他刚说了两句便突然忘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台下很快响起了鼓励的掌声。虽然同学们给予了宽容和鼓励,但这并不能帮助孩子想起演讲内容。他满脸尴尬,只好将话筒递给下一位同学。
当时的场景下,只有我这个校长能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在班级内部演讲,班主任老师可以及时安抚,但这次面对全校 2000 多名师生,只有我能给予他支持。演讲结束后,我走到这个班级所在的队列前,真诚地表扬了全班同学 —— 尽管我会鼓励每个班级,但他们当天的表现确实格外出色。
随后,我走到那个忘词的小男孩身边,把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告诉他忘词很正常,我当校长的也会忘词,男孩听后释然了。
防止舞台失误的核心仍是台下苦练。刘校长建议,将稿件和彩排次数提升到“无脑”状态——录视频找卡点、持续几十遍以上练习。
即便如此,忘词依旧可能发生,因此孩子要记住三招:一是顺势改句或插入新内容,二是以幽默自嘲化解尴尬,三是把话筒自然递给已打好暗号的伙伴。
本文内容来自“养育新观察”。养育新观察主题对话系列直播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主办,聚焦家庭教育热点话题,邀请来自儿童心理、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父母必读》杂志编辑和作者们,为广大家庭带来科学的儿童养育理念和知识服务。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