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10个超有用的小方法!建议收藏

2025-07-17 14:20

不少家长都羡慕那些自信的孩子,其实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想要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图片
01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图片

自信不是凭空出现的感觉,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与成功体验中逐渐建立的心理力量。


孩子成功的体验越多,他们越会觉得自己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了,进而有更多的成就感,他也会越来越自信。


拿整理床铺来说,在家长眼中,孩子第一次整理好的床铺,肯定不够整齐、美观,但对孩子而言,凭自己的能力铺好床,便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他们会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这种感觉是任何语言鼓励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懂得放手,给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机会,尤其是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当孩子能够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小挑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



图片
02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图片

人类天生渴望被看见、被需要。

当一个人感受到被需要时,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与责任,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同样渴求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孩子常常被视为需要保护、疼爱和关注的对象,但很少有大人告诉孩子:家人同样需要他们的爱与劳动。

如果你自然地向孩子发出求助信号:「妈妈需要你帮忙整理这些玩具」、「爸爸搞不定,你能试试吗」,这样的互动传递着双重信息:

• 我相信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你的参与对我和家庭都很重要

这种表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培养宝贵的自信心。


图片
03

夸奖孩子时尽量具体

图片

很多父母想通过表扬这种方式提升孩子的自信,这是好事。

但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更具体、更活泼一些。

“好的行为”对孩子而言太抽象了,你可以具体描述他们做了什么,比如细节、过程、某种品质、思考过程等等,这种表扬要比泛泛的“乖孩子”“好孩子”“做得真棒”更有用。

具体的表扬,更能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值得肯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样建立起来的自信才是稳固的


图片
04

允许他们也有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只重视结果

图片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孩子对输”和失败”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更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崩塌:丢脸、愚笨、一无是处。

这种对失败的病态恐惧,往往演变成逃避挑战的退缩行为,以及"我不行"的自我否定循环。

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们从父母那里习得了看待失败的视角。

如果父母无法容忍孩子犯错、失败,鄙视失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孩子的观念,影响自我价值感、存在感。

父母对坏的结果越包容、越淡定,孩子越能从失败中振作。


图片
05

不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图片

比较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沉重的枷锁。

长期生活在比较中的孩子,会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觉得我永远不够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独特优势不给孩子贴标签,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才不会给孩子的成长设限。

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善良体贴;也许他不擅长运动,但他心思细腻;也许他五音不全,但他画画很有天赋。

没有比较、没有否定,有的只是对一个生命的欣赏与顺势引导,孩子未来未必是优秀的,但内心一定是富足的。





图片
06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声音

图片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要赋予他们表达自我的权利让他们练习表达观点为自己辩护

可能有家长会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让他们表达想法不是添麻烦吗?”

的确,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事经验,但是,如果大事小事,家长拿主意拿惯了,孩子长大就不会自己拿主意了。

询问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适度的选择权,实质是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念:你的想法值得被尊重。

当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并给予真诚的回应时,孩子收获的不仅是一次表达的体验,更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我的声音很重要,我值得被重视”。

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越多,他就越能熟练自如地表达自己未来也越敢于表达


图片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

图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说:

孩子情绪越不被重视,就会越缺乏自信,经不起压力。


被拒绝、被忽视的情形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会越低。

孩子虽然年龄小,他们的喜怒哀乐,每种情绪,和大人有着同等的分量,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体验,应该被认真对待。

孩子的苦恼、发脾气或大声喊叫只是一种渴望关注、关心、重视的表现,他们还没有习得理性表达诉求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孩子的情绪未能引起他人重视,孩子会陷入双重困境:既承受着原始情绪的压力,又背负着不被理解的孤独。

情绪的表露恰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窗口。关心孩子感受,孩子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情绪的宣泄,更是被全然接纳的安全感。


图片
08

鼓励孩子自我关怀

图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自卑的孩子,在遭遇挫折之后会对自己展开强烈的自我批评


比如某次比赛失利,他会觉得自己很丢脸、一无是处,用笨、蠢、没用这些词语攻击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配被善待揪住自己的不足无法释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用温暖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失败与不足。自我关怀训练中有一个经典方法:


让孩子设想:“如果是好朋友/家人遇到同样情况,我会怎么安慰他?


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孩子往往能学会用更宽容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过失。


当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自我关注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关怀自己,学会与自己交朋友重新振作起来。



图片
09

多使用“成长型语言

图片

很多家长都曾听过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

成长型思维意味着相信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专注于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拥有这种思维呢?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对一系列事件的反应与解释,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成长型语言引导孩子比如强调努力而非天赋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暂时性语言代替绝对化结论强调进步而非完美等等。

成长型语言对孩子的作用强大,尤其是对自卑的孩子,这样的语言,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让他们陷入自责。

这种具体化、策略化、过程导向的沟通,帮助孩子对自己建立健康的认知,是他们更有勇气挑战问题。


图片
10

建立健康且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

图片

孩子的自信,源自于爱

我们更容易从那些沐浴在爱意中长大的孩子身上看到自信的笑容。

前面我们说的很多方法,都不及一段健康且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来得有效。

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意味着父母花了很多心思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孩子提供最初的社会互动体验。

这种体验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与父母建立的联结与信任越牢固,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孩子往往展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面对生活挑战时,他们也更可能表现出从容应对的勇气与韧性。

想要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好好Ta吧。

个从小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对自己有信心。

喜欢这篇推送,记得点赞并推荐,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图片
END
图片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