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不少家长都羡慕那些自信的孩子,其实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想要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自信不是凭空出现的感觉,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与成功体验中逐渐建立的心理力量。
孩子成功的体验越多,他们越会觉得自己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了,进而有更多的成就感,他也会越来越自信。
拿整理床铺来说,在家长眼中,孩子第一次整理好的床铺,肯定不够整齐、美观,但对孩子而言,凭自己的能力铺好床,便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他们会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这种感觉是任何语言鼓励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懂得放手,给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机会,尤其是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当孩子能够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小挑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
人类天生渴望被看见、被需要。
当一个人感受到被需要时,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与责任,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同样渴求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孩子常常被视为需要保护、疼爱和关注的对象,但很少有大人告诉孩子:家人同样需要他们的爱与劳动。
如果你自然地向孩子发出求助信号:「妈妈需要你帮忙整理这些玩具」、「爸爸搞不定,你能试试吗」,这样的互动传递着双重信息:
• 我相信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你的参与对我和家庭都很重要
这种表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培养宝贵的自信心。
夸奖孩子时尽量具体
很多父母想通过表扬这种方式提升孩子的自信,这是好事。
但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更具体、更活泼一些。
“好的行为”对孩子而言太抽象了,你可以具体描述他们做了什么,比如细节、过程、某种品质、思考过程等等,这种表扬要比泛泛的“乖孩子”“好孩子”“做得真棒”更有用。
具体的表扬,更能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值得肯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样建立起来的自信才是稳固的。
允许他们也有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只重视结果
这种对失败的病态恐惧,往往演变成逃避挑战的退缩行为,以及"我不行"的自我否定循环。
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们从父母那里习得了看待失败的视角。
如果父母无法容忍孩子犯错、失败,鄙视失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孩子的观念,影响自我价值感、存在感。
父母对坏的结果越包容、越淡定,孩子越能从失败中振作。
不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比较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沉重的枷锁。
长期生活在比较中的孩子,会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觉得“我永远不够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独特优势,不给孩子贴标签,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才不会给孩子的成长设限。
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善良体贴;也许他不擅长运动,但他心思细腻;也许他五音不全,但他画画很有天赋。
没有比较、没有否定,有的只是对一个生命的欣赏与顺势引导,孩子未来未必是优秀的,但内心一定是富足的。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声音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要赋予他们表达自我的权利,让他们练习表达观点、为自己辩护。
可能有家长会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让他们表达想法不是添麻烦吗?”
的确,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事经验,但是,如果大事小事,家长拿主意拿惯了,孩子长大就不会自己拿主意了。
询问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适度的选择权,实质是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念:“你的想法值得被尊重。”
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越多,他就越能熟练自如地表达自己,未来也就越敢于表达。
关注孩子的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说:
孩子情绪越不被重视,就会越缺乏自信,经不起压力。
被拒绝、被忽视的情形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会越低。
孩子虽然年龄小,他们的喜怒哀乐,每种情绪,和大人有着同等的分量,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体验,应该被认真对待。
孩子的苦恼、发脾气或大声喊叫只是一种渴望关注、关心、重视的表现,他们还没有习得理性表达诉求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孩子的情绪未能引起他人重视,孩子会陷入双重困境:既承受着原始情绪的压力,又背负着不被理解的孤独。
情绪的表露恰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窗口。关心孩子感受,孩子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情绪的宣泄,更是被全然接纳的安全感。
鼓励孩子自我关怀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自卑的孩子,在遭遇挫折之后会对自己展开强烈的自我批评。
比如某次比赛失利,他会觉得自己很丢脸、一无是处,用笨、蠢、没用这些词语攻击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配被善待,揪住自己的不足无法释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用温暖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失败与不足。自我关怀训练中有一个经典方法:
让孩子设想:“如果是好朋友/家人遇到同样情况,我会怎么安慰他?”
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孩子往往能学会用更宽容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过失。
当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自我关注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关怀自己,学会与自己交朋友,重新振作起来。
多使用“成长型语言
很多家长都曾听过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
成长型思维意味着相信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专注于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拥有这种思维呢?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对一系列事件的反应与解释,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成长型语言引导孩子,比如:强调努力而非天赋、将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用“暂时性语言”代替“绝对化结论”、强调“进步”而非“完美”等等。
成长型语言对孩子的作用强大,尤其是对自卑的孩子,这样的语言,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让他们陷入自责。
这种具体化、策略化、过程导向的沟通,帮助孩子对自己建立健康的认知,是他们更有勇气挑战问题。
建立健康且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自信,源自于爱。
我们更容易从那些沐浴在爱意中长大的孩子身上看到自信的笑容。
前面我们说的很多方法,都不及一段健康且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来得有效。
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意味着父母花了很多心思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孩子提供最初的社会互动体验。
这种体验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与父母建立的联结与信任越牢固,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孩子往往展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面对生活挑战时,他们也更可能表现出从容应对的勇气与韧性。
想要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好好地爱Ta吧。
一个从小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对自己有信心。
喜欢这篇推送,记得点赞并推荐,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