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全文1188字,阅读用时3分钟
1
深夜,手机屏幕骤然亮起,家长群里蹦出信息:“我家孩子这次又不及格,愁死我了!”
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面,瞬间激起无数涟漪。
“我们也是,作业磨蹭得要命”、“天天就知道玩手机”……
那些焦虑的、抱怨的文字,在手机屏幕中跳动,仿佛一串串无声的叹息。
这种场景太过熟悉,那些“我的孩子出了问题”的叹息背后,常常隐藏着父母们难以言说的无助与仓惶。
2
当孩子行为偏离了父母的期望轨道,父母脱口而出的“我的孩子出了问题”,有时竟成了一种无声的自我开脱。
我们是否想过,这句看似客观的论断,可能只是我们面对失控局面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托词?
很多时候,孩子那未被理解的躁动,其实只是父母内心焦虑的回声。
孩子默默吸收着父母的情绪,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只能用自己的行为映照出父母内心的风暴。
3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孩子被贴上“问题”标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之桥便悄然断裂了。
曾经有位小男孩被老师指责“屡教不改”,在教室里委屈地缩在角落,低声嗫嚅着:“爸爸说我就是不听话,我怎么说他们都不信……”
那无助的蜷缩姿态,如同一个无声的控诉。
标签一旦贴上,便成了牢笼:孩子被锁在里面,父母被隔在外面。
这层由我们亲手筑起的隔膜,最终让父母无法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渴望与呼救。
4
然而,我们却很少思考:为何我们如此轻易地指向孩子?
或许因为,承认自己内心同样有“问题”,远比指责他人更为沉重。
当我们说出“孩子有问题”时,无形中卸下了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自我审视之责。
这瞬间的轻松,代价却是亲子关系中最宝贵的信任。
为人父母,面对成长中的难题,自然有难以言说的疲惫与无力感。
但将一切归咎于孩子,并非出路,反而是一条死胡同。
5
孩子这面澄澈的镜子,照见的恰是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褶皱与波动。
精神分析中有个精妙的比喻: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孩子无法消化的情绪,需要父母这个更大的容器来承接与转化。
当我们自己这个“容器”不稳,孩子便无处安放他的困惑与挣扎。
当焦虑再次催逼我们说出“孩子有问题”时,请尝试在这句话冲出喉咙前,先对自己发出三个无声之问:
我的情绪是否如平静湖水,还是早已波涛翻涌?
近来的陪伴是否敷衍,未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我是否已不自觉地用某个标签,代替了孩子那鲜活、复杂而完整的生命?
6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彼此照亮的共同成长,从来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塑造,而是两代人共同完成的一场生命之旅。
当孩子行为令我们困惑,那不是终点,而是探索彼此心灵深处的起点。
请别轻易让那句“孩子出了问题”脱口而出。
这句话出口的瞬间,我们可能已经亲手关上了真正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的那扇门。
教育不在于塑造完美无瑕的作品,而在于父母以自身的成长与觉醒,为孩子点亮一条通往内在完整的道路。
这条路,需要父母先迈出脚步。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