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全文1155字,阅读用时3分钟
1
某天,邻居家又上演了“家庭作业惊魂夜”。
那嗓门,估计整栋楼都听得见:“这题!刚讲过!怎么又错?!”
“看看,仔细看看!这还用想吗?!”
隔壁老张实在忍不住,咚咚咚敲门:“老李啊,悠着点!你这动静,我以为你家在装修呢!拆墙还是拆娃啊?”
老李尴尬地挠头,再看娃,好家伙,缩在椅子上,小脸煞白,眼神放空,活像被点了穴。
得,刚才那通“狮吼功”,算是白费力气,还附赠惊吓值+100。
2
这场景,熟不熟?
多少爹妈,在作业这片“战场”上,不知不觉就进化成了“人形复读机”加“高分贝喇叭”?
我们总以为,声音越大、道理越硬、命令越清晰,娃就能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
结果呢?往往是咱吼得越响,娃那小脑袋瓜就越像进了水的CPU,直接卡死,连1+1都算不明白了!
为啥?因为说教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就是咱爹妈在唱“独角戏”,娃根本没买票进场!
心理学上有个词儿,叫“超限效应”。
啥意思?简单说,就是你唠叨太多、太狠、太久,娃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会烦得要命,甚至跟你对着干!
咱觉得自己苦口婆心,输送的都是“人生真谛”、“解题宝典”,可在娃的耳朵里,接收到的信号可能只是:“嗡嗡嗡…唠叨模式启动…大脑自动屏蔽…”
耳朵是门,心是锁,咱光在外面使劲喊,钥匙不对,门就是不开!
3
那咋整?真正的教育高手,不是“发射塔”,而是“点火器”!
要点燃娃心里那盏“我想学”、“我能行”的小灯,让光从里面自己透出来,比咱在外面拿手电筒死命照强多了。
想想,要是要是你在做一份方案,同事在旁边说:不对,这里得修;那里那个用词不合适;
上次说过了,不能这样写;怎么还是这个问题....
你心里都得吐槽几十遍了吧。
娃也一样啊!当咱在旁边唾沫横飞、眉头紧锁地“指导”时,娃的注意力全在咱这张“乌云密布”的脸和“电闪雷鸣”的嗓门上了。
他哪还有心思琢磨题目本身?
满脑子想的都是:“完了完了,又要挨骂了…怎么才能让爸妈闭嘴/满意?”
那看着“笨笨”的反应,不是真笨,是娃的大脑启动了“保命模式”——先防住爹妈的“情绪风暴”再说!
所以,咱得换招儿!核心就是:别直接塞答案,要用问题“勾引”娃自己动脑子!
4
比如娃卡在一道数学题上了,憋得小脸通红。
说教模式(错误示范):“笨死了!这不就XXXX吗?讲过多少遍了!眼睛长哪儿了?”(效果:娃更懵,或者干脆摆烂)
引导模式(正确打开方式):深呼吸,压住火,凑过去指着题:“嘿,宝贝儿,咱先瞅瞅,这题它到底想让咱干啥呀?”(引导理解题意)
“你觉得第一步咱能先干点啥试试水?”(引导思考路径)
“哎?你试试这个数放这儿,会咋样?”(引导尝试)
记住:咱的目标是点亮娃脑子里的灯,不是把咱的知识哗啦一下倒进他脑子里!
倒进去的,那是水,泼地上就没了。点亮的灯,自己能发光。
5
真正的引导,就得允许娃“试错”!
作业本上那几个红叉叉怎么了?
那是娃自己“吭哧吭哧”探索过的证据!
比直接抄个满分答案有意义多了!
错着错着,路就摸索出来了。
说到底,好教育就像春风细雨,慢慢滋润,而不是狂风暴雨,劈头盖脸一顿砸。
它得尊重娃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小人儿,相信他自己有向上长的劲儿。
咱最终的目标,不就是希望娃能长成一个有自己主意、有自信、知道自己要干啥的人吗?
咱不是娃人生的“总指挥”,更像是他探索世界时的“导游”或者“队友”。
不挥鞭子,不代劳,关键时候指指路,搭把手。
尤其要学会在娃自己“吭哧吭哧”使劲儿的时候,闭上咱的嘴!
因为有些坑,得他自己踩过才知道深浅;有些路,必须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那才叫真本事!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