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有未来的孩子最需要这三种能力

2025-08-12 10:21
图片

全文1230字,阅读用时3分钟

图片

1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雅思贝尔斯的叮咛,在今天听来格外温柔。

世界正在以我们来不及眨眼的速度翻新:人工智能写论文、量子计算机走进中学课堂、火星移民计划提上日程……

当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到不足五年,我们到底该把怎样的礼物放进孩子的行囊?

我想,答案可以浓缩成三个温暖而有力的词:感受力、创造力、复原力。

2

感受力:让心在嘈杂时代依旧柔软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话,在屏幕霸占了童年的今天,几乎成了一则提醒。

未来的算法再高明,也无法替人类流泪、替孩子为一朵云的形状惊喜。

感受力,是人与世界之间最珍贵的接口。

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她让孩子们每天写“小确幸日记”,只记录三句话:今天看见的最美颜色、最动听的声音、最想拥抱的人。

三个月后,原本最坐不住的男孩,在日记里写下:“傍晚的风把妈妈的围裙吹成一朵红花,我想把它别在天空上。”

那一刻,她知道,感受力的根已经扎进孩子心里。

3

如何培养?

1. 每天十分钟“感官散步”——不看手机,只听、闻、触。

2. 家里设“情绪角”,让孩子给今天的自己贴表情贴纸,并说出理由。

3. 共读一首诗,再闭眼想象画面,用语言画出来。

当感受力被看见、被尊重,孩子的心就永远有温度。

4

创造力:把“我不会”翻译成“我可以试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我们常为“标准答案”剪掉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去年,我参观一所“未来小学”。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样让盲人‘看见’彩虹?”

答案五花八门:

“把彩虹做成能唱歌的丝带!”

“让雨点带上温度,红色烫一点,蓝色凉一点。”

……

一个月后,孩子们真的做出“彩虹手杖”——用温差和声音提示颜色。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创造力不是天赋,而是一套可被点燃的思维习惯。

5

家庭里,创造力可以这样做

1. 多问“如果……会怎样?”——把日常物品逼出脑洞。

2. 允许“拆家”角落——旧家电、纸壳、绳子,都是宝藏。

3. 不把“试错”当失败,而当作“成功的草稿”。

当创造成为本能,孩子就不会被AI取代,因为他永远在问下一个问题。

6

复原力:跌倒后,依旧相信光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这句话,在内卷焦虑交织的时代,像一记拥抱。

复原力,不是“刀枪不入”,而是“缝缝补补还能继续爱”。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芬兰孩子冬天赤脚踩雪、夏天跳进冰湖,老师笑着说:“我们让他们学会与不适相处。”


复原力,往往藏在三件小事:

1. “情绪命名”——把难过说出来,痛苦就被分成了两半。

2. “失败复盘”——用“我学到了什么”取代“我真糟糕”。

3. “榜样故事”——给孩子讲父母小时候的糗事,让他知道跌倒很寻常。

当孩子明白,世界不会永远晴朗,但自己永远可以带伞,他就拥有了穿越风暴的底气。

7

把未来交给孩子,也交给自己

诗人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我们无法预测2050年的岗位,却可以在今天的餐桌上、台灯下、晚风里,把感受力、创造力、复原力悄悄种进孩子心里。

愿我们的孩子:

在信息洪流中,仍能为一朵花开屏住呼吸;

在标准答案外,仍敢给世界递上一张不一样的答卷;

在风雨突袭时,仍记得抬头寻找光,并把光递给更多的人。

那时,我们就可以安心地把未来交到他们手里,也交到那个曾经是孩子、现在是大人的自己手里。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