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他,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
是十位大将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并且是唯一一位
享受元帅工资待遇的大将
他就是张云逸
毛泽东高度称赞他
“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
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01
差点就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在景色宜人、椰林环绕的海南文昌头苑镇上僚村。父母请人为他取名运镒,字胜之,寓意一生好运,勇克难关。张云逸投身革命后,按照谐音,将“运镒”改为“云逸”。此后,这个名字伴随他的一生。
1909年,17岁的张云逸在黄埔陆军小学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为了表明革命决心,张云逸割破自己的手指肚,伴着鲜血发誓要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1911年4月27日,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同盟会为起义组建了800余人的敢死队,张云逸也参与其中。
一夜激战,起义军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张云逸与几名战友辗转避开清军追捕躲进一处民宅。战友建议他以买菜为由,探清突围路线。待张云逸返回时,却发现所有战友已被清军杀害。这一幕令他痛心不已。后来他感叹: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02
一生令他最为骄傲的事
在革命过程中,张云逸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于是在1926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他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长,身居要位。根据党组织安排,他的共产党员身份秘而不宣,仍留在国民革命军工作。在此期间,他成功推荐了卢德铭为警卫团团长,使得警卫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而且还深得师长张发奎的信任,取得了不少有价值情报,为之后共产党策划秋收起义创造了条件。
1929年7月,时年37岁的张云逸来到南宁,与中共广西特委联系人陈豪人建立了单线组织联系。此外,张云逸还被俞作柏任命为广西教导总队少将副主任。他认为,一支旧军队,如果工农成分不占优势,那坏风气就很难改变,也难以被掌控。所以,他到任不久,就陆续将连队主官换成了共产党员。短短三个月,经张云逸等人大刀阔斧的改造,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12月11日,张云逸和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等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张云逸担任红7军军长,率红7军的1、2纵队共3000多人,从广西出发,占怀远、入贵州、过苗山、跨榕江,拿下榕江城。这场战争艰苦卓绝,环境凶险恶劣,被称为“小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过程中,张云逸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副参谋长,负责收集情报、寻找向导、勘察道路和架桥铺路等任务。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被调去从事勘察工作,张云逸坚决服从,从未有半点怨言。对此,陈毅评价道:“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走出草地的中央红军主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张云逸任副参谋长。
张云逸晚年回忆,一生令他最为骄傲的,一是率领红七军进行的“小长征”,二是跟随毛泽东主席参加的这场“伟大的长征”。
03
解放军的“大管家”
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主要负责领导华东后方军民精简整编。他厉行节约,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多年的军事生涯,练就了张云逸坚韧的性格。在战友的印象中,他是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在淮海战役期间,张云逸保障了60万大军的吃穿用和武器的充足供应。可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张云逸功不可没。
张云逸用行动践行信仰
将大爱融入
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来源:CCTV国家记忆综合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