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演员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医生提醒:这种息肉癌变风险高

2025-09-01 14:27

日前,演员李雪琴因胃部切除多个息肉引发关注。她称,自己体检时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达到正常值的5倍;胃里切了8个息肉,因为数量太多,还有好多小的都没切。

“息肉”作为人体正常结构上多余的“赘肉”,大多属于良性,但其中一部分却存在癌变风险。因此,早发现、早处理,对于预防息肉癌变至关重要。

经常吃什么会导致胃息肉?


8月2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组织,看起来像“小疙瘩”,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发现。
从数量上看,胃息肉既可能单个出现,也可能多个同时存在,甚至达到十几至几十个,这类情况被称为散发性胃息肉。偏爱食用玉米、红薯、芋头这类粗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多发性息肉。
除此之外,以下几种因素也与胃息肉的产生有关: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炎症,刺激息肉形成;
2. 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经常食用热烫、盐渍、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三餐不规律,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发病风险;
3.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等疾病会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导致息肉产生;
4. 家族中有胃息肉患者,出现遗传性胃息肉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图片

健康时报资料图


这种胃息肉或是癌前病变


虽然大多数胃息肉不是癌前病变,但有一类特定的胃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需要高度重视和处理。
1. 多数胃息肉癌变风险低——过大建议切除
70%-90%的胃息肉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
其中增生性息肉常发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的基础上,癌变风险较低,多数国家指南推荐息肉直径大于0.5厘米时切除。
胃底腺息肉可能和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有关,癌变率不到1%,直径大于等于1厘米的情况下建议切除。
2. 这种胃息肉癌变风险高——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占比虽小,却被公认为高危癌前病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类型。
瘤体大于2厘米、伴异型增生或表现为绒毛状腺瘤时恶变率尤其高,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并在术后定期做胃镜复查。

这些可能是胃息肉的“信号”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反应。若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还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刘思德医生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就医排查胃息肉的可能性。此外,45岁以上人群如果从未做过胃肠镜检查,即便无身体不适,也建议适时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切除高危息肉,降低癌变风险。
与其查出息肉后担心,不如提前做好预防。这里有4点实用建议: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体检中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降低息肉生成风险。
2.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减少腌制、熏烤、高盐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三餐,减轻胃部刺激。
3.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防焦虑、压力大影响胃肠功能,诱发炎症,增加息肉风险。
4. 定期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息肉病史、家族病史、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胃镜随访。
图片

健康时报资料图


这些息肉也要引起重视


1. 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恶变概率较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极高。
建议: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肠息肉,一旦发现,建议遵医嘱尽早切除。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如果持续刺激,也有癌变风险。
2. 胆囊息肉
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部分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能会有右上腹胀痛不适等。
建议:
· 较小的胆囊息肉以随访观察为主,定期做B超检查。
· 若出现息肉直径大于等于1厘米;病变快速增大怀疑恶变(每6个月增大大于3毫米以上)或伴明显症状;胆囊息肉小于1厘米但合并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壁增厚大于3毫米等,可遵医嘱手术切除。
3. 鼻息肉
鼻息肉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如果流鼻涕或鼻塞超过3个月、出现鼻后滴漏、嗅觉和味觉丧失或减弱、头痛、面部压痛等情况,尽早到医院检查。
建议:
· 鼻息肉要积极治疗。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都不能一劳永逸,还要积极预防复发,定期复查。
· 建议鼻息肉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判断是否合并有过敏性鼻炎。
4. 子宫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约有25%的女性会患此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极少数有恶变风险。
建议:
· 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3-6个月后超声复检1次,若病情稳定可每年随诊1次;
· 如果息肉导致月经改变、不孕、流产以及恶性病变不排除等情况,建议手术治疗。
5.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具备恶变倾向,主要是因为说话音调不正确、说话太多、大喊大叫或尖叫等损伤声带造成的,可能会造成声音嘶哑、嗓音疲劳。
建议:

 

可以采取药物治疗、语音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