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行色匆匆的我们,却很少有俯身看花、抬头看云的雅致。
《人间小喜》作为作家陈晓辉最新散文作品集,收录了80余篇文章。藏在树间的喜鹊、从草尖滑落的露珠、马路边新开的野花……像一束微光成为藏在烟火日常里的心灵慰藉。
很多时候,我们会迷茫: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在《人间小喜》中,作者陈晓辉给出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在本书《活着,就是幸福》一文中,山间隐士回答“什么是幸福”时说:“活着,就是幸福。”“我”补充说:“对的,活着,好好活着,朴素而优雅地活着,就是幸福。”山间隐士却笑了,轻拍“我”的手,说道:“只是,活着。”简简单单四个字,一语中的,直达生存与生活本质。
确实,活着已经很不易了,还要加上那么多的修饰和枷锁,怎能不累?
在《人间小喜》中,作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父母、有朋友、有偶遇的店主和小贩……这些人,都是芸芸众生,作者挖掘到他们身上朴素善良、宽厚包容的美。这不仅需要对生活的敏感,还需要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有接纳生活的智慧。
此外,作者写青蛙、枯荷、青苔、月季、菜地等物象,也能从细微的事物中,寻到美好,得到启发,愉悦心灵。凡此种种,不就是“人间小喜”吗?
《人间小喜》这样的题材,如果没有哲学思辨的加持,很容易成为“鸡汤文”,看着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
但在《人间小喜》中,从那些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哲学的痕迹。在《自然地成长》中,作者写“自然地成长,是供养自己的欢喜与清净,至于结果则是平常心,反而会有惊人的收获。”这段话很有哲学思辨的意味,也会引发思考:是不是会好心办了坏事?是不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不要多给事物留一些时间,等等再看?
虽然文章写的是养百合和小兔子,但再往深层次想一想,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太多干涉?家长的焦虑能否实现孩子真正的心灵充盈?
在《人间小喜》中,时时处处都有哲学的思辨参与。获得与失去、拒绝与接纳、痛苦与享受,这些话题或者矛盾,作者都做了深度对比和反思。他坚持“以道观之”,拨开迷雾,触摸本质,点明道理,兼顾留白与平衡,启发辨证思考,带来守正信心。这就使得本书有了思想上的厚度、情感上的深度。
作者写道:“要修得一颗智慧、豁达与从容的心。以入世的积极做事,以出世的心态看结果,得失随缘,宠辱随缘,一切如潺潺流水,自然而然。无为是这个世界的最有可为!”
作为陈晓辉系列作品的读者,我可以从文本的对比中,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文字的变化。这本《人间小喜》,带着他深厚的学养和诚意,也带着他真诚的思考和建议。
花开花落两由之。是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磨难,也没有任何一朵花,会错过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回味思索:治愈与自愈
文字是无声的表达,思想有愉悦的力量。好的文字,会带给读者精神上的共鸣,会带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情感震撼。书写这些或长或短、或明媚或忧伤的文字时,作者的心灵是充实安静的,情感是丰富愉悦的。
在《折一春色藏心房》中,作者分享感悟:“面对困难,求助自己,喜悦美好,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那么,风雨困难将是人生的奠基。”“花开何须等春来,折一春色藏心房。”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治愈和自愈?书写属于自己的心灵感悟,何尝不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
在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当下,要保持治愈与自愈,其实很难。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给生活带来机遇便利的同时,也给职业生涯带来了危机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现实,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可能,除了加快学习,提升自己,自身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核,有不被外界所扰的定力,有强大的自愈和治愈能力,笑看世事、笑对人生。《人间小喜》让人有阅读的愉悦感,透出对生活深刻的领悟,让人读后掩卷沉思,是一本适合慢慢品读的书。从这本书中,或许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和结果。
信源: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