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综合施策,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心理基石

2025-11-04 19:19

民小编说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备受重视。最新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聚焦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痛点,为各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简称《心理健康十条》)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政策文件,彰显了教育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其既是对我国学生身心健康政策的延续升级,也是指导全国中小学落实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该文件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新特征,以及传统干预手段的局限性,提出了靶向施策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不仅回应了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根本要求,更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系统推进、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心理健康十条》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痛点,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以补短板、提质量为核心目标,为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提供了可复制、易操作、有实效的清晰的实践路径,有效助力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心理基石。


其一,突出“源头治理”,实现“整体性”转型。《心理健康十条》的核心创新在于高度重视源头治理,力求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


一方面,文件聚焦学业压力,提出“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心理健康十条》直指教育焦虑根源,推动通过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合理设置考试难度、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等举措,减轻学生负担,直指教育焦虑根源,推动教育理念由“分数至上”向“健康第一”转变。


另一方面,文件重视身体素质的基础作用,明确要求“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推动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打造高质量体育课程。《心理健康十条》不仅关注学生身体发育,更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比赛,融入“挑战—适应—成长”的循环机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淬炼坚韧意志、提升心理韧性、增强抗挫能力,从而具备积极适应与持续成长的内在力量。


2025年5月,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突破了以往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开考虑的做法,强调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整体健康理念。而此次《心理健康十条》第三条专门提出“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的具体举措,则进一步突破“身心分治”的局限,推动了健康教育由单一维度向整体范式转型。


其二,构建系统化培育体系,实现工作范式转型。《心理健康十条》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从碎片化应对转向系统化培育,核心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构建协同护航生态。文件提出建立网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成长生态,推进“护苗行动”与家校协同机制。同时针对网络环境治理,明确压实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严禁推送有害信息及“贩卖焦虑”,强化动漫、短视频等内容管理,以此回应数智时代的成长挑战。


二是试点整合性健康方案。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一揽子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协同治理模式。


三是健全师资赋能体系。强调通过减负减压、情绪关怀、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育心”能力,推动学科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研制度并配备县级心理教研员,构建多维度教师支持网络。


其三,完善托底机制,确保全员覆盖。《心理健康十条》还建立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托底机制,确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个性化托底方面聚焦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群体实施“一生一策”帮扶:每学期1次家访,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推动寄宿制学校优化生活服务设施,构建情感与物质双保障网络。


在制度托底方面构建全链条保障。一是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干预机制;二是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联动服务体系;三是精神疾病转介就医与愈后复学协同机制,推动形成“预防-干预-治疗-康复-回归”全周期闭环。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十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通过源头治理、系统培育、有效托底三大策略,文件及相关政策为构建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创新实施框架。其成效取决于细化方案的落地质量、资源投入的精准度及相关教育主体的执行力度,未来还需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进一步携手联动,切实构建面向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共治格局。

信源:人民教育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