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班主任如何掌握“班级治理密码”?这项能力要提升

2025-11-05 18:37

民小编说

沟通力是班主任履职的核心能力。在与学生交流、与家长进行家校合作、与科任教师开展教学配合等不同环节中,班主任如何提升协调沟通能力?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强弱对班级管理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沟通力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让班主任能够跨越各种障碍,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内心,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沟通力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隐形管理力”,其作用虽不显于外,却能在关键节点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班级管理工作更为顺畅、高效地运行。


日常沟通中的绊脚石



很多时候,沟通效果不佳并非因为“话说得不多”,而是“话说得不对”。以下这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引起班主任的注意。


1.与学生沟通:用“成年人的尺子”量孩子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班主任常常会产生一些沟通误区:第一,仅停留于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却未能深入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二,倾向于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激励学生,加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产生“即便付出努力也难以赶超他人”的认知,进而削弱学习动力。第三,言语表达存在绝对化倾向,不仅会给学生积极心态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对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造成损害。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逻辑,班主任拿成年人的“道理”去套孩子的想法,始终难以契合,沟通自然也就无法顺畅进行。


2.与家长沟通:“问题”成为唯一话题


以前我总是没事不找家长,一联系准是孩子出了状况。直到有一次开家长会,一位家长悄悄跟我说:“老师,其实我早就想跟您聊聊孩子的事,可是我家孩子表现不好,怕您说他又犯什么错了,拿起电话又放下,真是不好意思打······”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原来家长心里揣着这么多顾虑。


后来,我试着改了改,给小李爸爸发微信时,我拍了张他课间给同学讲题的照片,配文“您家孩子思路真清楚,帮同学讲题时特别认真”。


后来,以前和我联系并不积极的小李爸爸居然主动打电话来:“老师,我家孩子说想参加班委竞选,您看他能行吗?需要准备什么呢?”


这些温暖的反馈让我顿悟:家校关系如同打理花园,不能只在出现虫害时才联系。平时多灌溉些“优点”,多施些“鼓励”,信任的幼苗自然会茁壮成长。当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些曾经紧锁的心门便会轻轻打开。


3.与科任教师沟通:当“旁观者”或“指挥者”


有些班主任在潜意识里将与科任教师的沟通简化为“事务性传递”,要么自上而下地“传达教务处的通知”,要么自下而上地“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这种单向、机械的交流,看似完成了沟通任务,实则难以激发共鸣、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科任教师很容易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或置于“被指挥”或“被投诉”的位置,积极性自然难以调动,更难形成合力。


如果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这个团队就缺少联结,缺乏凝聚力,自然无法带领学生走得更远。其核心在于转变角色——班主任要主动搭建平台,与科任教师共同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共创。和科任教师一起想办法,才能让科任教师更愿意投入班级事务。


让沟通更有效的小窍门



沟通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但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或许有效。


1.与学生沟通:先“听懂”再“说话”


先“蹲下来”,再“开口说”。学生最怕的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教。“你应该”“必须”这类命令式词语更会让学生筑起心墙。说话时,班主任要看着学生的眼睛,语速放慢些,不急着赶进度。对低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半蹲下来;对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保持平等的站姿。聊敏感话题时,班主任要避开教室、办公室这些“正式场合”,可以在走廊、操场边走边说,或者递张纸条:“老师看你最近不太开心,要是愿意,放学可以跟我聊聊。”


多问一句“为什么”。学生未按时交作业时,班主任不急着严肃批评,而是平和地询问:“是遇到了难题,还是时间安排上有困难?”其实,学生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原因,即便看似“犯错”,也可能隐藏着难处。多问一句原因,不仅能避免误解,还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远比单纯的批评更有效果。


“做错事”后,沟通要“留台阶”。遇到问题,先解决“事”,再引导“人”。说到底,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核心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懂我,还信我”。有时候一句话说对了,能让学生记一辈子;一个眼神传对了,能让他鼓起勇气往前走。沟通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哪怕犯了错,身后也有人愿意拉一把。


2.与家长沟通:多“搭台商量”少“指手画脚”


先“报喜”再“说忧”。找家长聊孩子的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着直奔主题,先说说孩子的进步,如“最近小李听讲比以前好多了,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记笔记,这股认真劲儿特别好。不过他上课还是不太敢举手,您平时多鼓励他,说不定慢慢就敢在班里发言了”。班主任先肯定再提建议,家长更容易接受。


进行具体的描述而不是抽象的评价。教师不要说“你家孩子学习态度不好”,而要说具体描述孩子的表现情况。班主任摆出具体的情况,家长才能看清问题在哪,知道“原来是这些地方出了状况”,而不是被一句“态度不好”说得摸不着头脑,自然也就更愿意顺着你的话往下聊,琢磨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冲突,先接住情绪再找共识。“遇到家长带着火气来,硬碰硬只会让矛盾激化。这时候,班主任别急着解释,先接住对方的情绪等家长气消了些,再探讨解决办法。家长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老师在乎我的感受,愿意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为了孩子好”这个共识,再大的矛盾也能慢慢化解,和家长沟通的核心,是让他觉得“我们是在一起的”。班主任不要把自己当“法官”,而是像战友一样,并肩看着孩子长大。家长和教师之间,隔着一个孩子,也正因为这个孩子,彼此能成为相互信任的伙伴。


平时“常联系”,遇事“好商量”。不少班主任和家长平时没往来,一联系准是孩子犯了错。其实,那些看似“没要紧事”的闲聊,反而最能攒下信任。细碎的分享看着是“报喜”,实则在悄悄告诉家长:“我在认真关注你的孩子,他的小优点都记在心里。”就像有位家长说的:“平时老师总跟我念叨孩子的小事,我就知道她是真上心。所以就算学生真出了问题,我也信她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挑刺的——心里踏实了,啥话都好说。”


3.与科任教师沟通:多“补台”少“挑错”


主动“递信息”,别等“找上门”。班主任不如主动成为“信息中转站”,刚开学时,给每位科任教师发一份“班级学生小档案”,不用太复杂,标注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特征、学生的特殊问题等。这些提前“剧透”的信息,能让科任教师少走弯路。


多“搭梯子”,少“甩包袱”。班主任不是“万能管家”,科任教师也需要被肯定。班主任可以试着给双方“搭梯子”,对科任教师说:“张老师,您上次表扬小新作文书写认真,他回去高兴了好几天,您说话比我管用,下次上课多提点他几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说:“数学老师私下跟我说,你这几次解题思路特别巧,就是步骤太简单,要是你能改改,下次准能考个好成绩。”让科任教师觉得“自己的话有分量”,让学生知道“各科老师都在关注我”,反而能激发双方的积极性。


在学生面前“夸夸同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往往始于“被重视”的感觉。当班主任把科任教师的付出“说透”,学生不仅会更敬畏课堂,还能感受到教师之间的默契——原来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班的成长使劲,这能让整个班级的学习状态更好。


沟通本无固定模式可循,但有一个恒定的核心——用心。面对学生时,不妨多思考“倘若我是这个孩子,会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己”;面对家长时,多琢磨“若是我身为家长,想从老师那里了解哪些信息”;面对同事时,多思量“假如我是这位老师,需要获得怎样的支持”。当班主任以真诚的态度开展沟通,以理解的姿态予以回应,便没有逾越不了的障碍,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信源:人民教育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