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民小编说
上好数学课的目标,是让孩子从埋头计算转向抬头思考。如何将课堂从技能训练场,变为数学思维生长的沃土?这需要教学智慧的深刻转变,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一起来看——
数学课上,孩子们埋头计算的身影是常见的模样。当掐着时间等待孩子们完成一道道计算题时,教师是否思考过:在这看似顺畅的教学景象背后,孩子们真正获得了什么?是扎实的运算技能,还是可以伴随一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教师在数、图形和符号之外,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数学本质的窗口。
数学眼光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培育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新教材编排了“数量间的加减关系”,教学时让孩子们说说可以用加(减)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通过画实物图、点子图等,回顾梳理加(减)法的意义,提炼简单的加(减)法模型。
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独的一道题,而成了解读现实世界的密码。对数、图形与符号的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克制立即评判的冲动,给予学生充分探究与发现的空间。
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
藏在教师“不教”的智慧里
例如,在“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当一个孩子喊出“我用4块板拼了一个三角形”时,全班的探索热情被点燃:孩子们有用2块板拼的、有用5块板拼的……当学生期待着将自己的拼图成果分享给同伴时,教师问道:“有多少种拼法?你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课堂又陷入沉思,随后迸发精彩的发现:孩子们陆续用2块板到7块板拼成三角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图形的特征,而且知晓了有序思考的方法。这种思维自主性的培养,要求教师改变“示范——模仿”的固有模式,构建“提出问题——思维碰撞——方法多元”的课堂结构。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锤炼
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组织孩子们调查三年级各班的睡眠时间情况。当孩子们用自己收集的数据向大家提出“保证睡眠、增强运动”的建议时,他们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有说服力的语言,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这样的活动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转型,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转变思维。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这道题正确率 100%”,而开始关注学生能否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教育的深层变革才真正发生。
当我们教会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象,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点时,他们获得的既是学习与生活的技能,也是理解世界的钥匙。或许某天,当孩子在解决现实难题时,自然地运用了数学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那便是核心素养之花绽放的最美时刻。从“会算”到“慧思”的转变,让数学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何其美好。
信源:人民教育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