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掌上金普
民小编说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想必是每一位站上讲台的老师的初心。但成长的过程或许总不是如我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提高专业能力,也需要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一起来看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石柱上的箴言,据说也是苏格拉底的重要主张。中国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易的,很多人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少有反观自我的机会。
在认识自我这个问题上我是幸运的,经历了一次离开、回归的过程,总算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我是大学本科毕业就开始做中学政治教师的,但是工作了四五年之后,那种刚入职时的紧张、欣喜全都成为过去,一切变得熟悉之后,开始觉得平淡,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找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于是想离开。当然,我并没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和洒脱,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不当老师,干什么都行。
离开教育行业后不久,我便开始怀念学校的三尺讲台了。因为我慢慢发现,师生之间那种纯粹、真挚,甚至可以相伴一生的情感关系是最宝贵的;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困惑了。在得与失之间,开始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看来,离开的那段经历或许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那何尝不是一面重新审视自己的镜子。如果不是有了那段时间的离开,或许我将永远处于一种“干一行,烦一行”的状态。我是幸运的,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当初极力要逃离的恰恰是我最在意的,正所谓“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于是,我决定要回归,重新回到三尺讲台。
当我重新站上讲台时,教师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变成了幸福、快乐的来源。能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与快乐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幸运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是懒惰催人进步。重新回归教师职业,并不是因为它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忙碌。太忙了就会累,累了就不想动,就想躺着、刷刷手机。但是又不甘于此,怎么办?换一种忙法——和大家一起忙,有点创意地忙。
马克思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为了克服惰性,我决定加入团队,借助队友的力量。十几年间,我先后加入了多个市、区级政治学科基地、名师基地、班主任工作室、德育实训基地、“双名工程”等,到处拜师学艺。往往是一个基地还没结业,就加入了另一个工作室,做到无缝衔接。如果出现空当,就选择旁听或“留级”——主动和团队导师联系,申请先到新的团队旁听,或者留在老的团队继续学习。
我加入这些团队,不是为了“拜码头”、找靠山,而是纯粹想借助团队的力量克服惰性,逼着自己做些事情。一次团队活动至少半天时间,除了活动时间的听讲座、研讨、分享、上公开课等,有时候还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活动后完成一些任务,要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编写材料、备课磨课等等,团队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外力,逼迫、鞭策、引导、激励着自己暂时从教育教学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审视、反思这些工作琐事,从研究的视角思考它们的意义、本质、优化方案等。这时候,教师工作的劳动不至于逐渐沦为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而是提高了创造性劳动的比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时候教师工作不仅仅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劳动为主时,它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更高的价值感。
这些年,在团队中我遇到了很多提携爱护我的导师,很多人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我也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大家在互相欣赏中互相激励、互相成就。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感恩于我参加过的团队,一直感受着作为一个“有组织的人”的幸福。
“四十而不惑”
孔子用“四十而不惑”进行自我评价,人到四十才明白“不为外物所惑”其实相当难,因而对孔子多了一份敬意。
人到四十,经常是想做事情的很多,但是能做完、做成的很少。到这个年龄,我陷入了“中年危机”,一方面距离退休还有二十来年,并不想一成不变地混到退休,还是希望能有所突破。但是,另一方面又经常觉得有心无力,感到改变现状过于困难。过了四十,就是奔五的年纪,愿望和现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酵,焦虑感越来越强烈。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种焦虑开始转变成一种紧迫感——五十岁之前如果不能有突破,过了五十希望就渺茫了。
于是,我以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希望能扎扎实实地做好几件事情。在做好教育教学之外,我主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参编著作、参加各种汇报交流活动,一方面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带动教学,另一方面以输出带输入,因为要写论文、作报告,所以,逼着自己去读书、反思,提升理论素养。
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从寒假到后来的推迟开学、线上教学,前后大概有四五十天待在家里。那段时间我一下子觉得是个总结反思的机会,于是就把自己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做了回顾反思,静下心来写了五篇论文。这些文章在后续的一年陆陆续续发表。那次的经历让我明白,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内心的焦虑与不甘驱使着我不断行动。不过,在爬坡的路上,我并不知道会走到哪里,是否会有所谓理想的彼岸。虽然哲学课上我不止一次给学生讲“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现实中的我并不敢奢望有什么必然的质变。我只能是“往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着想”,对我而言,最坏处就是一成不变的现状,这是我难以接受的。
还好,我是个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人。虽然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以我做事情的认真、条理、执着,以及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判断力,只要持续地努力探索,论文发表、课题成功申报等等这些小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教好每一届毕业班,编好每一份学习资料,开好每一门选修课,上好每一节公开课,准备好每一次讲座,努力发一篇论文,认真做好一个课题,珍惜每一次书稿撰写的机会,等等。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着,虽然依旧不清楚最终会怎么样,不过,当收到学生、同行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认可的时候,当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时候,自信心的确在一点点增强。
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分为相对成长和绝对成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追求绝对成长的教师就不容易丧失目标、失去动力,就会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持久的快乐。可以说,四十岁以来的这些年,我面对中年危机的焦虑与不甘的最主要办法就是,努力实现绝对成长——做一个学生信赖、学校放心、同行钦佩的有真才实学的一线教师。
“越而胜己”
2023年,我被授予了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一个人不仅要自己努力,还要有人能欣赏你。我是幸运的,感恩一路走来无数位给予我帮助、激励的学生、同行和领导。一个人不仅要自己有水平,还要有能展现的舞台。我感恩参加过的每一个基地、工作室团队,感恩就职过的每一个单位,尤其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给我搭建的平台。
站在今天,回望走过的路,如果要总结一些内容与后来者共勉的话,我想大概有这么几句:
第一,改变。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人是环境的产物,当我们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不妨大胆地换一换环境。换岗位、换单位,甚至换职业,都意味着新的可能。环境的改变最终会带来自我的改变,我们会发现自身的潜能、新的能力,从而塑造更好的自己。
第二,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创新提升、精益求精的动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也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改变环境的目的就是找到与自己最合得来的人、自己最喜欢的事。
第三,自我审视。苏格拉底说,“未经过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训是“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做更好的自己,前提是具备自我审视的能力和意识。人生本无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在自我审视中,我们的生活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信源:人民教育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