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别让AI取代了写作的“慢思考”

2025-11-19 16:24

民小编说

AI写作助手的广泛应用,让辞藻华丽变得轻而易举。但当我们感叹技术的速度时,是否也怀念那些虽有瑕疵却充满灵气的童言童语?面对技术这把“双刃剑”,如何在AI时代守护写作的本质?


近年来,AI工具如影随形,悄然改变着学生尤其是低学段学生的写作习惯。一键生成、智能推荐、语法检查……技术把复杂的写作过程简化为几次点击,文字以惊人的效率在屏幕里堆砌成句。


当AI能够模仿人类的表达,AI的内容生成功能越来越受青少年青睐,我们是否该警惕:作文的本质,正在被技术悄然置换?


图片

01

图片


当算法生成成为捷径,学生独立思考的土壤便面临板结。


AI写作以其天然的高效率、高准确度、高程式化,迅速俘获了学生群体的青睐。只需输入提示词,系统便能瞬间产出结构完整、辞藻华丽的文本。


然而,这背后却是思维过程的空心化。麻省理工学院2025年6月份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AI撰写论文的学生在“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的表现显著低于未使用AI的对照组:难以自主构思框架,缺乏个性化表达,甚至对基本的情感描写感到陌生。追踪数月后发现用户逐渐养成依赖机器输出的习惯。


AI的“完美输出”让写作教育陷入一种困境。当写作中应有的试错、修改、反思过程被技术捷径取代,海量AI范文的涌入并未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反而加剧了表达的表面化与价值趋同。这种表达的同质化,不仅是语言能力的退化,更是思维独特性被技术驯化的信号。


《毛诗序》有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年,7岁小姑娘姜二嫚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让我们明白了何为发自心底的童言烂漫,这种“烫”穿黑夜的文字,照亮了人类心底一片小小的温暖。


2025年,AI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了。


图片

02

图片


叶圣陶曾指出:“落花水面皆文章。”从鲁迅用杂文针砭时弊,到冰心用散文传递温情,大师们正是通过思维的磨砺,让情感穿透时空,让文字成为生命的延伸。


当个性化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在技术洪流中消退,我们失去的远不只是文字的独特性,更是通过写作认识世界、梳理情感、建构自我的核心能力。而这份能力,正是AI无法复制的“人类之光”。


写作的本质是思维的淬炼过程,它要求写作者在混沌的思绪中捕捉灵感,在矛盾的逻辑中寻找平衡。


当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亲手写下“春姑娘把春天扔向大地”的句子时,他可能回忆起第一次触摸青草破土时获得的刺感;回忆起那年公园的草坪上,父亲把他扛在了肩上;回忆起在略嫌料峭的春风里,母亲为他裹紧了毛毯……于是他用橡皮轻轻擦掉了“扔”,改写上一个更柔软的“sǎ”——这种在AI看来耗费心力、效率低下的挣扎,恰是思维生长的关键节点。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是培养“人类式”思维的温床。AI能够整合信息、优化表达,却无法替代人类对价值的判断、对矛盾的思辨。


图片

03

图片


在技术狂飙、信息过载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护写作中的人本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情感教育与思维启蒙的桥梁,是抵御精神同质化的思想盾牌。面对AI技术的浪潮,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认识到:工具永远服务于人,而非取代人。


我们不妨主动设置“AI隔离区”,给写作留出“笨拙”的空间。在记叙、议论、随笔等强调个人体验的文体中,要求学生完全手写作文;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用原始语言描述感受,而非直接引用AI生成的“醒世恒言”。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要求学校建立AI使用“白名单”。北京市京源学校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悄然增添了一项关键要求:学生需同步提交草稿或提纲。这看似微小的注脚,实则将评价焦点从答案的正误延伸至思维的过程。这种做法与一些学校在探索的矩阵式学习过程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让学生的成长,特别是思维的发展真正被“看见”。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也应更关注“情感真实度”而非“辞藻华丽度”;在范文选择上,多展示有瑕疵但充满灵气的学生原创作品,少推崇完美却机械的AI范文。


不过,AI与写作并非天生的对立关系,AI写作工具自有其辅助学习的价值。智能工具可以成为素材库、语法教练,甚至灵感触发器。例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看来,AI在教育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这就是技术与人文结合的良性范式。


对人类而言,文字如耕田,每一锄都有汗水的重量。那些被技术效率遮蔽的缓慢思考与真诚表达,正是智能时代里教育不可退守的底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写作教育的本质,终归是“人的成全”。

 

信源:人民教育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