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金普

教育就是,你有原则,孩子才会有规矩

2025-05-12 09:32
图片

全文1352字,阅读用

图片

时3分钟

1

当孩子躺在地上哭闹要玩具,你妥协的那一刻,就输了。

商场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躺在地上大哭,手指着货架上的玩具车,声嘶力竭地喊:“我就要这个!”

妈妈站在一旁满脸尴尬,最终叹了口气:“好了好了,别哭了,给你买。”

孩子立刻止住哭声,得意地爬起来。

这样的场景,你或许并不陌生。

许多父母总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可现实是,当孩子习惯了用哭闹和耍赖“赢”过父母的底线,那些未被建立的规矩,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难以填补的漏洞。

没有原则的教育,就像一场没有边界的游戏,孩子看似自由,实则迷失。

2

妥协的背后,是失控的未来

心理学中有一个“破窗效应”:一扇被打破的窗户若不及时修补,就会有更多窗户被打破。

孩子的行为亦是如此。

当他们发现“哭闹”能打破父母的底线,试探便会步步升级。

今天在商场撒泼要玩具,明天可能逃课打游戏,成年后甚至对法律和道德失去敬畏。


曾有一位少年犯的母亲在法庭上痛哭:“他小时候要什么我都给,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

答案很简单:当父母把“满足”等同于“爱”,孩子学会的不是感恩,而是掠夺。

规矩的缺失,本质是孩子对世界运行逻辑的误解。

他们以为,人生的规则可以随意推翻,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地反抗。

3

原则是规矩的土壤,爱是原则的养分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放任”与“压制”的二选一。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有一句经典:“规矩与自由,就像风筝与线。

没有线的风筝飞不高,没有风筝的线毫无意义。”

父母的原则,就是那根让孩子飞向远方的线。


但原则≠专制。

梁启超教育子女时立下“三不原则”:不撒谎、不懒惰、不挥霍。

但他从不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而是以身作则。

他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书房里永远摆着未读完的书。

女儿梁思庄回忆:“父亲的书桌就是我们的课堂,他的脊背比任何训斥都让我们懂得自律。”


用爱滋养原则,孩子才会从“服从”走向“认同”。

当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熬夜玩手机”,而不是“因为妈妈会骂”,规矩便不再是枷锁,而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4

温柔而坚定,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建立原则的过程中,最难的往往是父母的“知行合一”。

许多家长抱怨:“我说了他不听啊!”

但问题或许在于,你的原则,是否真的“存在”?


1.制定规则时,让孩子成为“参与者”而非“服从者”

比如和孩子约定时,不是单纯说“每天看动画片不超过30分钟,如果超时,明天就取消。”

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讨论:“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抗会减少大半。


2.执行时,态度温柔,底线不退让

孩子试探底线时往往会情绪爆发。

此时切忌两种反应:一是心软妥协,二是以暴制暴。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温和而坚定”法则:抱住哭闹的孩子,平静地说:“妈妈知道你很想要,但我们的约定是不能破坏的。”

重复这句话,直到孩子情绪平复。

你的平静,会让孩子明白:情绪不是武器


3.把“犯错”变成成长的礼物

当孩子违反规则,惩罚不是目的。

可以引导他思考:“这次的问题怎么解决?下次如何避免?”

曾有位父亲发现儿子偷拿零钱后,没有打骂,而是带着孩子送还并道歉,最后说:“这件事我们保密,但你要用做家务赚回这些钱。”

多年后,儿子在日记里写道:“那天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责任。”

5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离开你”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当我们谈论规矩,本质上是在帮助孩子理解:世界有其运行法则,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法则的敬畏与驾驭。


那些在原则中长大的孩子,或许小时候少了一些“随心所欲”的快乐,但他们会懂得:

守时,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诚实,是让心灵轻盈的智慧;

自律,是解锁更多自由的密码。


若干年后,当你的孩子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不会慌张地四处寻找依靠,而是能从容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

因为父母曾经用坚定的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盏不灭的灯。

6

教育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你有原则,孩子才会有丈量世界的尺;

你守得住底线,孩子才看得清远方的路。

logo

Copyright©2022 Neu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1点击右上角···
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